【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普愚(1301~1382)


  高丽时代末期的重要禅僧。洪州(忠清南道)人,俗姓洪。号太古。十三岁时随桧岩寺广智出家,并至诸方丛林求道。忠肃王复位六年(1337),寄居于松都(开城)旃檀园,参究“无”字话头。翌年正月豁然大悟。忠惠王复位二年(1341)住汉阳三角山重兴寺,其时学徒云集,在寺东草创太古庵;又仿永嘉《证道歌》体裁,编著《太古庵歌》。
  忠穆王二年(1346)师入元求法,居燕京大观寺,后转访谒湖州霞雾山天湖庵临济十八世法孙石屋清珙,呈《太古庵歌》,乃受印可,并蒙传付袈裟。随后于永宁寺为元顺宗开堂说法。
  四年后返高丽,入住迷源(广州)小雪山,自耕自食四年。恭愍王元年(1352)被迎入宫中。五年,依王之请说法于奉恩寺,受封王师,留住广明寺,另设“圆融府”,拟统一九山门。翌年遁还小雪山。
  其后,师历住曦阳山凤岩寺、迦智山宝林寺、全州普光寺等刹。后受辛盹之流言所害,被禁锢于俗离寺。旋获赦,还小雪山。二十年,辛盹伏诛。王备礼晋封之为国师。辛盹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小雪山示寂,年八十二。谥号“圆证”,塔于重兴寺东峰。
  其门人有混修、粲英、祖异等千余人。著有《太古和尚语录》。
  ◎附︰圣严〈韩国佛教史略〉(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2})
  (前略)在恭愍王时,尚有一位普愚禅师,号太古,又名普虚。十三岁投桧岩寺的广智出家。十九岁,参“万法归一”之话头,一日,疑团顿消,而作︰“佛祖与山河,无口悉吞却”之句。三十七岁,在松都(开城)的旃檀园,参究“无”字,明年正月初七日五更,豁然大悟,因作“打破牢关后,清风吹太古”之句。忠穆王二年,元顺帝至正六年,四十六岁,来华。第二年,至湖州霞雾山天湖庵,见到石屋清珙,为其印证,并奇之,便问他︰“子既经如是境界,更有祖关,知否?”普愚答称︰“何关之有?”清珙教他︰“工夫正而知见白矣,然宜一一放下,若不尔也,斯为理障,碍正知见矣。”他却回说︰“放下久矣!”第二天,他们两人又继续问答了好多话,终将袈裟付与普愚,用表传法之信。
  普愚回国时,经过燕京,元顺帝请他在永宁(或永明)寺开堂说法,并赐金襕袈裟及沉香等物。至正八年回高丽,他希望韬光息影,躬耕山野,长养圣胎,但是恭愍王对他太敬重了,请他出山,封他为王师,请他说法,直到明朝洪武十四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入灭,此时,离高丽灭亡,也仅十二年了。
  从法系上说,石屋(福源)清珙,是径山师范的第三传,仰山祖钦的法孙,道场及庵(宗信)的法子,乃是临济义玄的十九代,杨岐方会的十二代。那末,太古普愚,是临济义玄的二十代,即是第十九世孙了。
  太古有其传者雪栖所编的语录行世,其中有一篇对恭愍王所说的心要,主旨在于提唱第一义。太古的看话功夫,是以公案来断截分别知见,这与宋末圆悟大慧等的看话全同。他又有示乐庵居士的〈念佛略要〉,主张“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但有下念自性弥陀,十二时中,四威仪内,以阿弥陀佛名字,帖在心头眼前;心眼佛名,打成一片,(中略)久久成功,则忽尔之间,心念断绝,阿弥陀佛真体卓尔现现。当是时也,方信道旧来不动名为佛。”这与宋末的念佛公案,也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