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普愿(748~834)
唐代中期禅僧。郑州(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称“王老师”,世称南泉和尚。十岁,受业于大隗山怀让,苦节笃励。大历十二年(777),从嵩岳会善寺皓律师受具足戒,研习性相、三论诸学。其后,参谒马祖道一,并嗣其法。贞元十一年(795),于池阳(安徽省)南泉山建禅院,自耕自足,鼓吹禅道,三十余年不出山。太和(827~835)初年,应请下山,此后,学徒云集,法道大扬。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师乃对大众说(大正51‧258a)︰“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众中无有能应对者,师乃斩猫,以截断学徒妄想。故有“南泉斩猫”之掌故,脍炙人口。太和八年示寂,世寿八十七。法嗣有赵州从谂、长沙景岑、子湖利踪等人。有语录一卷。
◎附︰普愿禅师语录(摘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八)
(1)师拟明日游庄舍,其夜土地神先报庄主,庄主乃预为备,师到问庄主︰“争知老僧来,排办如此?”庄主云︰“昨夜土地神报道,和尚今日来。”师云︰“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见。”有僧便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什么被鬼神觑见?”师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饭。”
(2)师示众云︰“王老师要卖身,阿谁要买?”一僧出云︰“某甲买。”师云︰“他不作贵价不作贱价,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卧龙代云︰“属某去也。”末山代云︰“是何道理?”赵州代云︰“明年来与和尚缝个布衫。”
(3)有僧问讯,叉手而立,师云︰“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师云︰“太僧生!”僧无对。
(4)师有时云︰“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怎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怎么道还有过么?”赵州礼拜而出。时有一僧随问赵州云︰“上座礼拜了便出,意作么生?”赵州云︰“汝却问取和尚。”僧上问曰︰“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师云︰“他领却老僧意旨。”
(5)陆□822a大夫又问︰“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时坐,或时卧,如今拟镌作佛还得否?”师云︰“得。”大夫云︰“莫不得否?”师云︰“不得,不得。”
(6)师与归宗、麻谷,同去参礼南阳国师,师先于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便于圆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师云︰“恁么,即不去也。”归宗云︰“是什么心行?”师乃相唤回,不去礼国师。
(7)师将顺世,第一座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僧云︰“某甲随和尚去还得也无?”师云︰“汝若随我,即须衔取一茎草来。”师乃示疾。太和八年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告门人曰︰“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言讫而谢。
(8)师在方丈与杉山向火次,师云︰“不用指东指西,直下本分事道来。”杉山插火箸,叉手立。师云︰“虽然如是,犹较王老师一线道。”
(9)一日有大德问师曰︰“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师云︰“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只如大德吃饭了,从东廊上西廊下,不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
(10)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11)师住庵时,有一僧到庵。师向其僧道︰“某甲上山,待到斋时做饭,自吃了,送一分来山上。”少时,其僧自吃了,却一时打破家事,就床卧。师待不见来,便归庵。见僧卧,师亦去一边而卧。僧便起去。师住后云︰“我往前住庵时,有个灵利道者,直至如今不见。”
(12)师因入菜园见一僧,师乃将瓦子打之。其僧回顾,师乃翘足。僧无语,师便归方丈。僧随后入,问讯云︰“和尚适来掷瓦子打某甲,岂不警觉某甲?”师云︰“翘足又作么生?”僧无对。
(13)师又别时问黄檗︰“定慧等学,此理如何?”黄檗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师云︰“莫是长老见处么?”黄檗云︰“不敢。”师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14)问︰“父母未生时,鼻孔在什么处?”师云︰“父母已生了,鼻孔在什么处?”
(15)赵州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师便打。赵州捉住棒云︰“以后莫错打人去!”师云︰“龙蛇易辨,衲子难谩。”
(16)僧问︰“祖祖相传,合传何事?”师云︰“一二三四五。”问︰“如何是古人底?”师云︰“待有即道。”僧云︰“和尚为什么妄语?”师云︰“我不妄语,卢行者却妄语。”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十一;《祖堂集》卷十六;《联灯会要》卷四;《五灯会元》卷四;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