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普法‧别法


  普法与别法的合称。又作普别二法。普法是指普遍圆融的法门,别法是隔别不融的法门。华严宗以华严一乘之教法为普遍圆融之法,称为普法,以小乘、三乘之教法为隔别不融之法,称为别法。又以普法所化之机为普机,别法所化之机为别机。《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云(大正35‧117a)︰
  “若依别门,初运至十信,次转至十住乃至佛果,次第相乘以阶彼岸,名可思议。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故,亦一运即一切运,名不思议乘。乘此乘者,十信满心即得六位。如贤首品等说。又十住等位皆亦如是,如下文诸会处说。又如善财一生具五位等。皆是普法相收故也。又舍那品云,非余境界之所知,普贤方便皆得入。(中略)若彼别机称自根器,但各见己所见,闻自所闻,皆不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此普贤机乃见一切所见、闻一切所闻。皆尽卢舍那能化分齐故云普眼境也。是故当知,普别二机感普别二法,各不同也。”
  《探玄记》所说的普法就是普贤之法,领受普法的普机也称为普贤。《五教章通路记》卷二云(大正72‧306b)︰
  “一切普机不简凡圣皆名普贤。信普法故,解普法故,行普法故,证普法故。人既普贤,法亦普贤。”
  普法别法说的始倡者是隋‧信行,其所撰《三阶集录》一书将佛法分为三阶,就中,第一阶的一乘佛法、第二阶的三乘佛法,是别真别正法,或称别法,第三阶的佛法是普真普正法,或名普法。稍后,华严宗亦沿用此普别二法之名。
  [参考资料] 《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经旨归》;《华严经问答》;《华严经疏》卷二、卷三;《华严五教章指事》卷上(本);《五教章通路记》卷十七;《华严经探玄记南纪录》卷一之二、卷一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