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普门(梵samanta mukha,藏kun-nas-sgo)10(1)


  意指周遍圆通。又译无量门。天台宗将实相圆法周遍一切称为“普”,实相(即中道)无所蔽塞称为“门”。即谓《法华经》所说中道实相之理,遍通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门,示现种种身,以拔除一切众生之苦,令成就菩提。《法华文句》卷十(下)云(大正34‧145b)︰
  “普者,周遍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若得普者,则是圆法。(中略)门者,从假入空,空通而假壅,从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则非普,壅故非门。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实相,双照二谛,故名普,正通故名门。”
  对此,智顗谓普门圆通,义则无量,略举则有十类,而立十普门之说。十普门,谓︰
  (1)慈悲普︰众生缘、法缘及无缘等三慈中,唯无缘慈悲与实相同体,其理已圆,普遍一切,任运相应,故以无缘为慈悲普。
  (2)弘誓普︰弘誓系约四谛而起者,有有作、无生、无量及无作之别。就中前三种摄法不尽,唯无作四谛能收一切法,故约之而以发弘誓为弘誓普。
  (3)修行普︰凡所修不与理合,称为偏;触事即理,理智历法而修者,无行而不普,称为修行普。
  (4)断惑普︰一切种智能除五住之惑,故以之为断惑普;一切智道种智唯断四住之惑,故不名为普。
  (5)入法门普︰二乘历别诸地之定有浅深差别,不得称为普;唯入中道王三昧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称入法门普。
  (6)神通普︰罗汉、辟支佛、菩萨之神通,其缘境偏狭;若缘实相而修者,即是真神通,一发则一切发,广遍十法界之境,故称神通普。
  (7)方便普︰方便有道前、道后二种,道前方便不普;唯道后化用之方便能逗机利物,一时圆遍,故称方便普。
  (8)说法普︰能以一妙音应十法界之机,随其宜而令解脱。
  (9)成就众生普︰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所有事业,凿井造舟等,悉皆利益众生,示教利喜,令入三菩提者,故称之为成就众生普。
  (10)供养诸佛普︰内外理事之供养能资圆智,圆智即佛,故称之为供养普。
  此中,前五普为自行,次三普为化他,后二普总结自行、化他两意。
  普门之说,亦为华严及密教等宗所用。华严宗认为,圆教所说重重无尽主伴具足之理,于一之中即摄一切法,亦即一门摄一切门,故立普门之称。《华严经探玄记》卷二云(大正35‧138b)︰“入缘起陀罗尼,一门中即摄圆融法界,故云普门也。”
  在密教大曼荼罗中,表一德一智之诸尊称为一门,而总该诸尊之德用的中台大日称为普门。随而,以大日如来为中心而诸佛、菩萨、诸天等聚会的胎、金两部曼荼罗,称为普门曼荼罗;又建立此曼荼罗坛,称为普门坛;悉诵持此等海会诸尊之真言,称为普门持诵尊。
  [参考资料]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音玄义》卷下;《法华玄论》卷十;吉藏《法华义疏》卷十二;《大日经疏》卷一、卷四、卷六、卷八;《法华经科注》卷八;《法华疏私记》卷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