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智俨(602~668)


  唐代僧。俗姓赵,天水(甘肃)人。他的父亲赵景,任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录事参军。炀帝大业九年(613),即智俨十二岁时,法顺到他家里,请求把智俨给他作弟子,赵景夫妇欣然应允,法顺就把智俨交高足弟子达法师教诲。后来有两位梵僧来游,智俨从学梵文。十四岁时,出家为沙弥。那时正是隋末兵乱,他往北方从摄论学系的法常听受《摄大乘论》,不到几年便洞解精义,为法常同门的僧辩所称赞。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遍听《四分》《八犍陀》《成实》《十地》《地持》《涅槃》等经律论。后来又从名僧静琳参学,感到佛教的经典和派别很多,难以遍学,因而在经藏前发誓,信手探取,获得《华严经》第一卷,于是决定专学《华严》。当时智正正在至相寺开讲此经,他便去听受。经过一年,觉得还有疑义,更遍览藏经,搜寻各种疏释,获得北魏‧慧光所撰《华严经疏》,对此经所说“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义旨,有所领会。后来又遇到一位僧人,告以要深入一乘,必须先理解十地中六相义。他便从事六相义的研究,作疏解释《华严经》的义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搜玄记》。那时他才二十七岁。这部著述直到他晚年才在至相寺弘传,同时还讲说《摄论》。《续高僧传》〈法顺传〉中称他“神用清越,振绩京皋”;可以想见他当时宣传经教的情况。后来又在云华寺讲说《华严》,宗风大振。时人称他为云华尊者,或称为至相大师。法藏就在这时投在他的门下。智俨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在清净寺圆寂,年六十七岁。后世称他为华严宗二祖。
  智俨的门下有薄尘、法藏、慧晓、怀齐(又作济)、义湘、道成等人,而传承他的华严学说并加以发扬光大,实际创立华严宗的是法藏。
  据《华严经传记》卷三说,智俨所撰经论的义疏一共有二十余部,章句都很简略,而解释却很新奇。现存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卷、《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略称《华严孔目章》)四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二卷。还有著作多种,均已失传。
  其中《华严经搜玄记》是解释《华严》本经,显示一经的教相及观行的方轨,后来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即系祖述此书而作。《华严孔目章》是指示一经的大纲。《华严五十要问答》是解释一经的要义。《华严一乘十玄门》是根据经义建立十玄缘起的新说,为法藏的《探玄记》《华严教义章》等阐发十玄所据。因此,华严一宗到智俨就已教相和观行粗备了。
  智俨最初受法顺的教育,中间听智正的讲说,末后探讨慧光的文疏。特别是慧光的别教一乘说、无尽缘起说及十地中六相义,影响他的思想最大。他在这个基础上,构成了华严思想体系;所以智俨的思想是与地论师有渊源的。但智俨确是继承法顺的法派,《续高僧传》〈法顺传〉中已有明文,《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和法顺、智俨先后同时,他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
  智俨最主要的思想,是十玄缘起。他由六相义的启发,进一步寻绎《华严经》所说缘起法相的条理,于是悟解了十玄的法门。在他所撰《搜玄记》《五十要问答》中,关于六相的解释,还很简略;只说︰“所谓(一)总,总成因果也。(二)别,义别成总故。(三)同,自同成总故。(四)异,诸义自异显同故。(五)成,因果理事成故。(六)坏,诸义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而关于十玄,《一乘十玄门》中却有详细的解说,说明《华严经》的根本思想是法界缘起。
  华严一家所立判教的五教义,在智俨的撰述中还没有具体成熟。他在《搜玄记》的卷端,继承慧光渐、顿、圆三教的教判说,又在渐教中说有声闻、菩萨二种。又说依陈‧真谛所译《摄大乘论释》,有一乘、三乘、小乘三种教法。而在《五十要问答》卷上,列举小乘、三乘、一乘三种教,在三乘教中,又分作始(又作初)、终二教;在一乘教中,也分共(又作同教)、不共(又作别教)二教。《华严孔目章》已经有“依教有五位差别不同”等语,然而关于五教的名目,也还没有固定,并且也还没有成立明确的教相判释。直到他的后继法藏的著述中才有了完备的组织。(黄忏华)
  ◎附︰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三〈智俨传〉
  释智俨,姓赵氏,天水人也。高祖弘,高尚其志。父景,申州录事参军。母初梦梵僧执锡而谓曰︰“速宜斋戒,净尔身心。”遂惊觉。又闻异香,有娠焉。及俨生数岁,卓异凡童,或垒块为塔,或缉华成盖,或率同辈为听众,而自作法师。生智宿殖,皆此类也。
  年十二,有神僧杜顺,无何而辄入其舍,抚俨顶谓景曰︰“此我儿,可还我来。”父母知其有道,欣然不吝。顺即以俨付上足达法师,令其训诲,晓夜诵持,曾无再问。后属二梵僧来游至相,见俨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本,不日便熟。梵僧谓诸僧曰︰“此童子当为弘法之匠也。”年甫十四,即预缁衣。于时隋运将终,人民饥喂,俨虽童稚,抗志弥坚。
  后依常法师听《摄大乘论》,未盈数岁,词解精微。常因龙象盛集,令其竖义。时有辩法师,玄门准的,欲观其神器,躬自击扬。往复征研,辞理弥王,咸叹其慧悟,天纵哲人。进具之后,听《四分》《迦延》《毗昙》《成实》《十地》《地持》《涅槃》等经。后于琳法师所,广学征心,索隐探微,时称得意。
  俨以法门繁旷,智海冲深,方驾司南,未知何厝。乃至于经藏前,礼而自立誓,信手取之,得《华严》第一。即于当寺智正法师下听受此经。虽阅旧闻,常怀新致,炎凉亟改,未革所疑。遂遍览藏经,讨寻众释。传光统律师文疏,稍开殊轸,谓别教一乘无尽缘起。欣然赏会,粗知毛目。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义者,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勿轻也。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见。俨惊惕良久,因即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遂立教分宗,制此经疏,时年二十七。
  又,七宵行道,祈请是非,爰梦神童,深蒙印可,而栖遑草泽,不竞当代。及乎暮齿,方屈弘宣,皇储往封沛王,亲为讲主,频命府司优事供给,故使法轮无辍,是所赖焉。然其精练庶事,藻思多能,造莲华藏世界图一铺,盖葱河之左,古今未闻者也。
  至总章元年,梦当寺般若台倾倒,门人慧晓又梦上高幢上侵云汉,幢首宝珠,明如晓日,渐渐移来,入京便倒。俨自觉迁神之候,告门人曰︰“吾此幻躯,从缘无性,今当暂往净方,后游莲华藏世界。汝等随我,亦同此志。”俄至十月二十九日夜,神色如常,右 胁而卧,终于清净寺焉。春秋六十七矣。时有业净方者,其夜闻空中音乐从西方而来,须臾还返,以为大福德人往生之验。明晨询问,果知其应也。
  俨所撰义疏,解诸经论凡二十余部,皆简略章句,剖曜新奇,故得其门寮其寡矣。门人怀济、贤首。近永隆年中,雍州长安县人郭神亮,梵行清净,因忽患暴终,诸天引至兜率天宫,礼敬弥勒,有一菩萨语亮云︰“何不受持华严?”对曰︰“为无人讲。”菩萨曰︰“有人现讲,何以言无?”亮后再苏,具向薄尘法师论叙其事。以此而详首之弘转法轮,亚迹参微矣。怀济秀而不实,早从冥穸。
  [参考资料] 《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高峰了州着‧慧岳译《华严思想史》第十二章;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