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智增‧悲增


  智慧增上菩萨与慈悲增上菩萨的合称。又称二增菩萨。为法相宗的教义。该宗将八地以前的菩萨,分为智慧增上菩萨、慈悲增上菩萨二种。二者又各称为智增上、悲增上,或称智增上菩萨、悲增上菩萨。悲增上菩萨又称大悲菩萨。
  此智增、悲增二者,各可配于顿悟(直往)、渐悟(回心)。就顿悟菩萨而言,若其大智增上,在初地伏尽俱生起烦恼之现行,立即受不思议变易身,称为智增上菩萨;若其大悲增上,为救度众生而施方便行,至第七地满心,始伏尽俱生起烦恼之现行,称为悲增上菩萨。此外,就渐悟菩萨而言,由不还果与阿罗汉而回心者,必是智增菩萨,但此系于回心前断尽欲界之烦恼,故不受分段身。至于渐悟之悲增菩萨,则指由预流果与一来果回心而怖畏烦恼者。此类菩萨有欲界之烦恼,而于回心之后,愿行广大之利他事业。于七地以前,以分段身化度有情。
  另据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所说,在智增、悲增之外,另有智悲平等菩萨。其文云(大正43‧483a)︰
  “即十地菩萨,有起烦恼,谓悲增上者;有不起烦恼,谓智增上者。又解,或虽悲智等,而所乐行不同,一怖故伏惑,恐为失;一不怖故起,利生故。”
  此谓智悲平等中,由于意乐之差别,又分怖烦恼与不怖烦恼二种,而与智悲之增减无关。又,此中怖烦恼者,系于二、三地间随时受变易身,不怖烦恼者则于四地至七地间随时受之。
  此外,有破斥法相宗智增、悲增之说者,如法藏《华严五教章》卷三云(大正45‧492a)︰
  “如此所说,良恐未然。何者?若悲增上,其慧必劣。劣慧导悲,悲应滞见。滞见之悲,岂名增上。纵悲智齐均,尚不名悲增上,况以劣慧导悲而言增上。若智增上,其悲必劣。劣悲导智,智应滞寂。滞寂之智,何名增上。以诸菩萨从初已来,异凡小故,悲智相导,念念双修,如车二轮,如鸟二翼,何得说彼有增减耶?”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卷七;《百法问答钞》卷七;《略述法相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