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智藏(2)


  (一)(458~522)南北朝僧。吴郡(江苏吴县)人。俗姓顾。本名净藏。十六岁,代宋明帝出家。泰始六年(470),奉敕住兴皇寺,师事上定林寺僧远、僧祐,以及天安寺弘宗。又从僧柔、慧次二师受学,博涉经论。通晓理义,二师赞之且自以为弗及。齐‧竟陵王将讲《净名经》时,尝受召敷述义理。后游会稽、虎邱,教授学徒。梁武帝曾请之入京,勒居钟山开善寺。师生性耿直,尝上正殿御法座,与帝抗争。其后,屡奉勒讲《成实论》《般若经》,听者皆一时之翘楚;武帝受菩萨戒时,又任戒师。普通三年卒,年六十五。勒葬独创山。以师住开善寺,故世人常单称之为“开善”。与光定寺法云、庄严寺僧旻并称为梁代三大法师。
  智藏所曾开讲之经论为数甚多,如大小品《般若》《涅槃》《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书皆曾弘讲,并各着义疏行世。《中论疏记》谓智藏著有《成实论大义记》,为最重要之作。但此等注疏今皆不传。又,相传智藏乃首将《金刚经》视为解厄延寿、去凶化吉之法门者。相传师年二十九时,遇善相者告以寿仅三十一。故乃止息讲授,而竭精修道。后又日夜诵持《金刚般若经》,至三十一岁岁末,曾闻空中有声告以因《般若经》之力而得倍寿。此后,江左道俗竞诵此经,皆多征应。
  (二)(735~814)唐代禅僧。虔化(江西)人,俗姓廖。八岁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尝有相者,见师气骨非凡,谓当为法王之辅佐。师遂至建阳佛迹岩礼马祖道一,受心印及衲袈裟。道一寂后,于唐‧贞元七年(791)依众请开堂。后住虔州西堂宣扬马祖禅风,与怀海、南泉普愿共称为马祖下之三大士。元和九年示寂,年八十。穆宗敕谥“大觉禅师”。
  嗣法弟子有虔州虔微、鸡林道义、新罗本如、新罗洪陟、新罗慧哲(彻)等人。其中,鸡林道义于兴元元年(784,新罗‧宣德王五年)入唐,长庆元年(821,宪德王十三年)归国住迦智山,自立一派。洪陟亦于某年入唐,兴德王三年(828)建实相寺,创实相寺派。慧哲系元和九年(814,宪德王六年)入唐,于开成四年(839,文圣王元年)归国立桐里山派。此三派皆是朝鲜曹溪宗九山之一。可见,师之禅风颇盛行于新罗。
  [参考资料] (一)《续高僧传》卷五;《释氏六帖》卷十;《佛祖历代通载》卷九;《释氏稽古略》卷二。(二)《宋高僧传》卷十〈道一传〉;《景德传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三;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