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智(梵jñāna,巴ñāṇa,藏ye-śes)
音译若那、阇那。又称智慧。即对事理的是非邪正能判断了知的精神作用。若广论之,有邪、正之别。邪智,是指由不正的推度而作不正决断之智;正智,是指照见事理的真相,而作决断之智。在佛教,悟界的真因,在于得正智,并以此为要。亦即大、小乘的要行,是在于戒、定、慧三学。戒,使三业清净,使三昧定现前。而定是为了发得无漏圣智之慧,因此以智为究竟。不论是观四谛之理而得智,或观十二因缘而得智,或修六度之行而得智,其究竟,不外是在于得般若波罗蜜之智。
至于佛果之境所得者则是菩提、涅槃。菩提是究竟之智,涅槃是其所证之理。因此,大、小乘对此所论颇多。小乘论部中,迦多衍尼子的《发智论》,依法、类二智以及苦、集、灭、道四智,阐明根蕴;对于定蕴,则依尽、无生二智,或八智加以论列。从卷七到卷十,对智蕴的论述最为详尽。
《大毗婆沙论》卷一0六云(大正27‧546c)︰
“或有一智摄一切智,谓法智非如法智,以智体是法故。或有二智摄一切智,谓有漏智、无漏智。或有三智摄一切智,谓法智、类智、世俗智。或有四智摄一切智,谓前三智加他心智。或有五智摄一切智,谓世俗智及苦、集、灭、道智。或有六智摄一切智,谓前五智加他心智。或有七智摄一切智,谓八智中除他心智。或有八智摄一切智,谓此中说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中略)复有八智,谓法住智、涅槃智、死生智、漏尽智、宿住随念智、妙愿智、尽智、无生智。”
又,同书卷一一0云,十二因缘中除了无明之外,其余又各有苦、集、灭、道四智,共计四十四智;另又各有七智,合计七十七智。《俱舍论》〈圣贤品〉说圣智有八忍、八智,〈智品〉说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等十智。总而言之,该论所列出之智的种类,是从有漏世俗智,进而生起无漏智,观三界四谛之理以断一切事理烦恼,得尽智、无生智,到证得阿罗汉果的各种智。
《成实论》〈智相品〉云(大正32‧360b)︰
“真慧名智。真者,谓空无我,是中智慧,名为真智。假名中慧,名想,非智。(中略)慧根是圣谛摄。又说,苦、集智等,当知真实。缘第一谛是名智慧。又说,于诸法中,智慧为上。又说,无上正遍知亦说慧眼,故知其实。又,佛十力皆是智性,故知智慧为实,缘第一义。”
正智与正见虽为一体,但浅深有别。智,可类别为︰闻、思、修三慧,法、义、辞、乐说四无碍智,法住、泥洹、无诤、愿、边际五智,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六通智,四谛下的八忍、八智,法、比、他心、名字、四谛(苦、集、灭、道)、尽、无生的十智,四十四智以及七十七智等。
在大乘经论中,《入楞伽经》卷五说智有世间智、出世间智与出世间上上智。谓诸外道、凡夫等,执着一切诸法之有无,名世间智;诸声闻、缘觉虚妄分别自相、同相,名出世间智;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为寂静且不生、不灭,离有、无二见,云出世间上上智。《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依据《大品般若经》,在小乘的十智之外另加如实智,而成为十一种智。《成唯识论》卷十说有佛果四智,即转第八识而得大圆镜智,转第七识而得平等性智,转第六识而得妙观察智,转前五识而得成所作智;此为佛果的四智心品。
又,《心地观经》卷二以及《佛地论》,也出现此四智,并加清净法智于四智中,称为佛地五法。《大乘玄论》说,四智是指实慧、方便慧二慧与权智、实智二智。《法华玄义》认为,《大智度论》的四智辨是依据佛知见的开示悟入而说的,并立道慧、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等四智;又将除去道慧而成的三智,配以空、假、中三谛,而成“三智一心中得”之义。
在密教,说大日如来具有五智,即在四智心品之外另加法界体性智。并将此五智配于五大(空、地、水、火、风)、五佛(大日、阿□、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五部(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
◎附一︰〈十智〉(编译组)
“十智”之梵语为daśa jñānāni,藏语为śes-pa bcu。兹分三类叙述如次︰
(一)开有漏与无漏智慧而成的十种智慧︰略如下述︰
(1)世俗智︰又名世俗等智或等智。指取世俗境,顺世间俗事而起的智慧,是有漏慧的总称。
(2)法智︰缘欲界四谛之理,断欲界烦恼的无漏智。
(3)类智︰又名比智或未知智。指随法智而生,依色、无色界四谛之理断其烦恼的无漏智。
(4)苦智︰观五取蕴非常、苦、空、无我,断苦谛所属之烦恼的无漏智。
(5)集智︰又名习智。谓观有漏之因性为因集缘生,断集谛所属之烦恼的无漏智。
(6)灭智︰谓观择灭无为之行相为灭静妙离,断灭谛所属之烦恼的无漏智。
(7)道智︰于圣道作道、如、行、出之行相,断道谛所属之烦恼的无漏智。
(8)他心智︰谓缘现在、他相续中能缘心之智。由无漏的法智、类智、道智与有漏的世俗智所成。虽名他心智,并非能知一切他心。亦即,下地的他心智不知上地之心,下位的他心智不知上位之心,钝根的他心智不知利根之心;又,虽知现在法,但不能知过去、未来之法;又,法智所摄的他心智不知类智,类智所摄的他心智不能知法智。
(9)尽智︰在无学位所生起的智慧,指无学圣者遍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的无漏智。
(10)无生智︰也是在无学位所生起的智慧,指遍知我已知苦,复更无可知;我已断集,复更无可断;我已证灭,复更无可证;我已修道,复更无可修。是由无生之行相而有的智慧。
何等人具有此十智?异生与未离欲圣者于入见道初刹那的苦法忍位,仅成就世俗智;入第二刹那苦法智位,成就世俗智、法智、苦智三智;入第四刹那苦类智位,成就前三智与类智;入第六刹那集法智位,成就前四智与集智;入第十刹那灭法智位,成就前五智与灭智;入第十四刹那的道法智位,成就前六智与道智。又,在修道位上,未离欲者也成就这七智,已离欲者成就前七智与他心智,时解脱者成就前八智与尽智,不时解脱者加无生智,总成十智。
再论十智的依地。世俗智依欲界以至有顶等十八地;他心智仅依四根本静虑;法智依四根本与未至、中间六地;其余的类智、四谛智、尽智与无生智,则除去欲界与有顶,依其他的四根本、未至、中间、下三无色等九地。
其次分别有漏、无漏。世俗智为有漏,余八为无漏,他心智通有漏、无漏。
(二)菩萨入十住中灌顶住菩萨所成就的十智︰依新译《华严经》卷十六〈十住品〉所说,即(1)震动无数世界,(2)照耀无数世界,(3)住持无数世界,(4)往诣无数世界,(5)严净无数世界,(6)开示无数众生,(7)观察无数众生,(8)知无数众生根,(9)令无数众生趣入,(10)令无数众生调伏。
此中,前五者为“了世界无碍智”,后五者为“成就众生无碍智”。又,旧译《华严经》卷八则列举下列十智︰悉能震动无量世界、悉能照明无量世界、悉能住持无量世界、悉能遍游无量世界、悉能严净无量世界、悉知无量众生心行、悉知众生随心所行、悉知无量众生诸根、悉能方便度无量众生、悉能调伏无量众生。
(三)灌顶住菩萨于胜进分所学的十种智︰依新译《华严经》卷十六〈十住品〉所说,即(1)三世智,(2)佛法智,(3)法界无碍智,(4)法界无边智,(5)充满一切世界智,(6)普照一切世界智,(7)住持一切世界智,(8)知一切众生智,(9)知一切法智,(10)知无边诸佛智。《华严经大疏钞》卷十六(下)释云(卍续9‧496上)︰
“列中(一)学佛三达智,此是总句。(二)佛法智者,觉法自性善出现仪。(三)事理无碍。(四)事法横广。(五)大用周遍。(六)身智光照。(七)神力持令不坏,法力持令进善。(八)穷尽所化。(九)知化法。(十)了化主。”
另依旧译《华严经》卷八所说,十智为︰三世智、一切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量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能持一切世界智、分别一切众生智、一切种智、佛智无量无边智。此外另有多种十智,文繁不载。
◎附二︰〈十一智〉(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十一智为佛菩萨的十一种智慧。即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法智、类智(比智)、世俗智(世智)、他心智(知他心智)、如说智(如实智)。其中,前十智为大小乘所盛论,第十一如实智指如实知一切而无挂碍之佛智,唯为大乘所谈。故《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以之为大小乘有差别之所以,卷二十三并就一一智而解释,并诠解如实智云(大正25‧234a)︰
“如实智者,十种智所不能知,以如实智故,能知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有观法。是如实智中,无相、无缘、无别,灭诸观法,亦不有观。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实智中唯有佛眼。十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共有,如实智唯独佛有。所以者何?独佛有不诳法,以是故知如实智独佛有。复次,是十智入如实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实智,譬如十方诸流水皆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名大海。”
《大乘义章》卷十五解释如实智,云(大正44‧763c)︰
“如实智者,泛释有二,一者独法,二者共法。缘摄诸智为一如实,名为独法;约对余智说为十一,名为共法。”
此外,该书又约大小辨其通局,加以分别︰(1)隐显互论,则前十种是声闻、缘觉之智,后一如实智是大乘智,诸佛菩萨虽知苦等,通亦是如实智所收。(2)简胜异劣,谓诸佛菩萨智解宽广,具十一智,声闻缘觉智解狭劣,仅有十智,缺如实智。
[参考资料] 《俱舍论》卷二十六、卷二十七;《无量寿经》卷下;《大乘玄论》卷四;《成唯识论》卷九;旧译《华严经》卷三〈卢舍那佛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十七;《发菩提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