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最上乘论
一卷。唐‧弘忍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卍续藏》第一一0册、《禅宗全书》第三十六册。又名《蕲州忍和上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修心要论》《一乘显自心论》。
本书主要是继承、发展四祖道信所主张的“守一”禅法,强调修持佛法以“守心”为要。全书采问答的形式揭示行圣道了悟真实宗教的修心要诀,可说是东山法门的纲要书。有多种版本,如明‧隆庆四年(1570)朝鲜安心寺刊行本,李氏朝鲜‧隆熙元年(1907)及二年朝鲜刊行“禅门撮要”本,以及日本‧正德六年(1716)本、宝历十三年(1763)本四种。以“最上乘论”为名;冠有“蕲州忍和上”撰者名的敦煌写本则有S.2669、S.3558、S.4064、P.3434、P.3559、P.3777、龙谷本及欧登柏格本1277等八种。另外又有题名“一乘显自心论”的北京本(宇四)。
◎附︰印顺〈修心要论〉(摘录自《中国禅宗史》第二章第三节)
敦煌本《导凡趣圣悟解脱宗(或作“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一卷,有好几个本子。伯希和本三五五九号,题“蕲州忍和上”。《续藏》与《大正藏》本,题为《最上乘论》,也作“第五祖弘忍大师述”。这部论是被传说为与弘忍有关的。《宗镜录》卷九十七说(大正48‧940a)︰“五祖忍大师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正与论文相合。但《楞伽师资记》说(大正85‧1289b)︰“忍大师萧然静(原作“净”)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于人。在人间有禅法一本,云是忍禅师说者,谬言也。”
净觉(是弘忍再传)不承认忍禅师说,也许就是这部论。近人发现《楞伽师资记》慧可所说部分,与这部论的一部分相近。(中略)
《楞伽师资记》中传为慧可所说部分,一定是先出的,为《修心要论》所依据。如《修心要论》,就是“略说修道明心要法”的简称。在传为慧可所说中,全文是次第连贯的。而在《修心要论》中,虽先后的次第相合,却分散的编在各处。又如对论文字语言为道与静坐,举灯喻来说明,出于《大智度论》(大正25‧180c),而《修心要论》却改为“无明心中学”、“无为心中学”,多一层禅语的色彩。传为慧可所说的“略说修道明心要法”实是达摩“理入”说──“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的说明。理入的“凝住壁观”、“坚住不移”,就是“颙(或作“凝”)然守心”,及《修心要论》的“守本真心”了。《修心要论》及附记中说︰“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导凡趣圣心决,初菩提达摩以此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大师弘忍,弘忍传法如,法如传弟子道秀等。是道信,有杜正伦作碑文。此文,忍师弟子取所闻(而)传。”
全文明明不是弘忍所说的,也不会是慧可。从“忍师弟子取所闻传”而论,传为慧可所说的,倒可能是弘忍所说;再由弘忍后人,扩充改编而成。这部《修心要论》,代表东山门下观心的一流。
《修心要论》的主题,是︰“夫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胜念十方诸佛。”
修道,要自识本来清净的心性(与“智敏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先知心之根源”相合)。劝人“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不二”。论中极力赞叹“守本真心”说︰“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全文的重点,就是“守一”、“守本真心”、“守本净心”。《修心要论》及其前身──《略说修道明心要法》,没有说“念佛”、“看净”,在“东山法门”中,代表《楞伽》旧传而着重于“观心”的。《略说修道明心要法》曾说到︰“若了心源清净,(中略)解斯举一千从。”这与《入道安心要方便》所引智敏禅师说︰“先知心之根源。(中略)一解千从,一迷万惑”相合。《入道安心要方便》引智敏禅师说,《观无量寿经》说,略举“五事”、“传大师独举守一不移”;“守一不移”就是“守本真心”的依据。《修心要论》的“观心”说,近于“杂录部分”的第二段说。《修心要论》的初学观心方便,“依《无量寿观经》︰端坐正身,闭目合口,心(前)平观(或作“视”),随意远近,作一日想守之”。与传为神秀所说的︰“若初心人攀缘多,且向心中看一字”相近。论中有一段观心方便,所说极分明,说到“惩(应作“征”)意看心”,最足以代表“看心”派的修法。如说︰
“会是信心具足,志(原作“至”)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身,令气息调。征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熟视(或作“看”),则了(原误作“乃”)见此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业业(或作“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稳看熟视,即反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虚凝,澹泊皎洁,吾更不能说其形状。”
从道信到弘忍而树立起来的东山法门,大海一样的兼收并蓄,决不是但以“守本真心”为法门的。应从《入道安心要方便》──“主体部分”到“杂录部分”;《略说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论》;更应从东山门下的不同禅门去理会出来。在禅门方便上(大禅师能以多种方便教人),可以看出︰旧传与新说的融合而又各有所重。“楞伽诸佛心”与“文殊说般若一行三昧”相统一,成立“念佛心是佛”。“即心是佛”、“心净成佛”,成为双峰与东山法门的标帜。在方便上,着重于《文殊说般若经》的,是“念佛”的、“看净”(空无一物)的。着重于《楞伽经》的,是“看心”的。从《略说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论》,代表《楞伽》旧传的特质。这可说是弘忍所传,也不妨说慧可说的。“看心”、“看净”二大流,还不能包括慧能的禅门,慧能是专重“文殊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一流。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八;《敦煌劫余录》卷十三;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