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月官(梵Candragomin,藏Btsun-pa zla-ba)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学僧。又译旃陀罗瞿民。生存年代约为西元620~680。为东印度孟加拉(Bengal)王族出身的学者卫世沙迦(Viśeṣaka)之子。尝从安慧(Sthiramati)、阿输迦(Aśoka)等人受学。又,尝居东印度跋卢舍王国,从事写作。后因故为该国国王所逐。乃随商人至锡兰,建狮子音神殿,讲大乘法。其后至印度那烂陀寺,以通达《波你尼文法》《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及马鸣《一百五十赞佛颂》,而深受该寺僧众尊崇。其间曾以瑜伽唯识的论点与中观派学者月称往返争辩,旁听者众。在这场长达七年的争辩中,师深获佳评。嗣后,于檀那室利建立百余度母神庙,后示寂于南印度普陀山。
月官学贯显密,精通内外五明,著述丰富。相传他对世间的声明、工巧,佛家的赞颂、义理等四方面的著作各有一0八部,总计四三二部。然今存甚少。梵文本仅存《与弟子书》(śiṣyalekha),系为调伏破戒的刹帝利比丘而作。汉译本全无。藏译本有四十余部,其中多半为有关密教的著作,大多保存于《西藏大藏经》中。此外,他在西藏主要是以文法学者而名彰后世,依《布顿佛教史》所述,其主要文法著作有下列诸书︰(1)《旃陀罗记论》(Candravyākaraṇasūtra),(2)《接头辞二十注》(Viṃśatyupasargavṛtti),(3)《字音经》(Varṇasūtra),(4)《语根经》(Dhātu-sūtra)等书。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六章第二节(摘录)
在晚期瑜伽行派中还有另外一大家──月官(旃陀罗瞿民)。他是西元第七世纪的人。义净去印时,正当他的晚年,《南海寄归传》第四卷中对他有简略的介绍。说他是东印度人,在家佛徒,称赞他为“大才雄菩萨”;并介绍了他的一首小诗,内容讲毒境之为害尤烈于毒药云云。西藏关于他的材料更详细,说他博学,精通内外学说。传说他对世间的声明、工巧,佛家的赞颂、义理等四类著述各有一0八部,总计四三二部。而他平日对于《般若经》、〈华严十地品)、〈入法界品〉、《月灯三昧经》《楞伽经》等五部经,讲述弘扬,努力宣传。月官著作汉译的一部也没有,藏译的有四十余部,其中过半是关于密教的。不过这些著作是否都是他的,还可以研究。另外,属于赞颂的只一部,名《忏悔赞》;属于义理的,关于菩萨地律仪的有《菩萨律仪二十论》(以二十颂概括菩萨戒的内容);关于本生的(也可说是戒律类)有《世间欢舞》;此外,还有给弟子们的信名《与弟子书》(是韵文长诗)中,是文艺作品,梵本尚存,可以窥见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最后关于声明(文字学)的著作多种。声明的根本经典是《波腻尼经》,月官对它有个发挥其说的注释,通常称为《旃陀罗记论》(记论指关于声明方面的书)。除了这个大部头外,还有一些讲文字结构等的小册子。月官的声明著作,在西藏很受尊重。本来,印度注解《波腻尼经》的有八大家,传入西藏的只两家,月官以外,另一家为自在铠。自在铠著有《迦罗波经》。两家中,因为月官是佛教徒,所以更受重视。但是,月官一家,比较难懂,人们把这一派的人称为“难学论师派”;自在铠一家比较容易学,他本人是刹帝利出身,所以把这一派称为“易学王者派”。这两家的声明著作都是西藏研究梵文者通常要学习的。
月官的四百多部著作,只留下了十分之一,梵文留下的更少,只有那封信了。月官对瑜伽行派学说应该有不少发扬,但留存的著作,仅那部《二十论》讲到了瑜伽的学说,而且很简单,只把菩萨戒的每个学处(戒律的每一条)中心提出来,立个名目,结为偈颂,以便学习而已。他所立的名目,与玄奘译本比较,也有些出入,奘译为四十七条(四重戒,四十三轻戒),月官则把轻戒开为四十六条,多出了三条,但这只是对原戒所作为的开合工作,内容并无变化(有的奘译一条,他开为二条)。由这上面也表示两家的传承不同。西藏方面,对菩萨戒的说法,就是完全按月官传承的。
据西藏佛教史资料的记载,对月官的评价相当高。当月称(清辨以后中观派的大家)在那烂陀寺大弘中观时,月官作为一个瑜伽行派的学者特地去找他议论。两人以前没有见过面,月称对月官只是慕名,相见之后,月称自然要问问来人的学问程度如何,月官很巧妙地回答说,我没什么学问,只不过精通三部著作而已︰一是《波腻尼经》,二是《一百五十赞》,三是《文殊真实名经》。月称一听,认为来人极不简单,因为精通了这三部书,基本上把世间和内外之学全掌握了。声明是四明中最难学的,精通它,其余三明就不用说了。《一百五十赞》是佛教中显教著作,《文殊真实名经》是佛教中密教著作,精通两经则显密都掌握了。月称便说︰这么说你一定是月官了。因为这三部书除了月官之外,别人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精通的。月官很自信地回答说︰是的,别人都称我月官。这也可见当时月官的名声很高。
两家中,一是用中观无自性的说法来讲中道,一是由瑜伽唯识性的说法来讲中道,往返争辩,达七年之久。这次辩论还是公开进行的。按照那烂陀寺的制度,不是一般学者都可公开对外辩论,只有少数有学问的大家才具有这种资格,月称是当时唯一有此资格可对外公开辩论的人。月称与月官的公开论辩,当时参加旁听的人很多,七年之内,使社会对两家的学说,也有不少的了解,甚至牧童们也懂得一些。大家对两人辩论最后所作的评价是︰“噫龙树宗义,有药亦有毒。”这是说,月称所传的龙树学,有可取的,也有不足取的。又说︰“难胜(弥勒)无著宗,诸众生甘露。”就是说,月官所传的瑜伽学则完全可取。从这些反映看,月官对瑜伽行派的学说是有发展的。推想,这也是符合实情的。因为清辨、月称曾对瑜伽行派有过批判,月官如果仍然保守旧说是行不通的了。月官这在场争辩中获得好评,必然是他对瑜伽学说有了发展。不过这仅是一种推想,具体内容,已无法弄清楚了。
[参考资料] 《多罗那他佛教史》;Sarat Chan-dra Das《Pag Sam Jon Zang》;Schiefner《Tāranā-thas Geschichte des Buddhismus in Indien》;M.”nternitz《Gesch ichte der indische Literatur》;E.Obermiller《History of Buddhism by Bu-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