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月称(梵Candrakīrti,藏Zla-ba grags-pa、Zla-grags)


  印度中期中观派的论师。为归谬论证派之祖。生存年代约为西元600~650之间。相传出生于南印度的萨曼多(Samanta),舍世出家后,从佛护与清辨的弟子莲花觉(Kamalabudhi)学习龙树思想。精通佛家学说,尝任那烂陀寺住持,并曾与月官进行论诤。
  月称肯定佛护所应用的归谬论证法,并严厉批评清辨的论点,以为清辨用于空性论证的“自立论证法”并不适合中观派。他主张中观派应采用“归谬论证法”论证空性;因而中观内部形成两个系统,月称一系采用应战的方法,即随对方的说法加以破斥,因此又被称为“随应破派”或“应成派”。清辨一系,其议论不一定跟随敌论走,是采比量的格式,因此被称为“自立量派”。
  月称的著述颇丰,主要有︰
  (1)《中观根本明句论》(Prasannapadā,有梵本)︰又译作《明句论》,为龙树《中论》的注解。梵本已由西洋学者校订出版。
  (2)《入中论》(Madhyamakāvatāra)︰西洋学者已将其校印出版。法尊则从藏译本译成汉语。全书是以《十地经》中的十地为主要架构,强调菩萨行,其中以第六章〈般若波罗蜜〉最为重要。
  (3)《入中论自注》(Bhāsya)。
  (4)《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注疏》(Bodhisatt-vayogacar yācatuḥśatakaṭīkā)︰本书为提婆《四百论》的注释。
  除上述长篇论著外,另有小品之作,如︰
  (5)《五蕴论》(Pañcaskandhaprakaraṇa)。
  (6)《空七十论注》(śūnyatāsaptativṛtti)。
  (7)《六十颂如理论注》(Yuktiṣaṣṭikāvṛtti)。
  其中(6)、(7)二书是龙树《七十颂空性论》《六十颂正理论》的注解。此外,《西藏大藏经》又收有《六支瑜伽注》(śaḍaṅga-yoga-nāma-ṭīkā)、《圣文殊师利名等诵注释》(āryamañjuśrī-nāma-saṁgīti-vrtti)、《金刚萨埵成就法》(Vajrasattva-sādhana)、《入中观慧》(Madhyamaka-pra-jñā’vatāra)等书。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六章第三节(摘录)
  中观学派从清辨开创局面以后,跟着来的大家有月称。月称出于佛护一系,佛护弟子有莲花觉,他就是莲花觉的门下,南印萨曼多人,婆罗门族,少年出家,精通佛家学说。后来在那烂陀寺当住持,是当时的有名的学者,曾同月官有过辩论。著作现存的,梵文藏文本都有,共十余部。就西藏译本言,关于密教的有九部,显教的也有九部。龙树的五大论,他对主要的《中论》《六十颂正理论》《七十颂空性论》都有注;提婆的《四百论》,他也有注。此外,还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有颂文、有长行,是他的一部主要著作。月称的《中论》注解很详细,别名《明句论》,有梵文本,西洋学者已校刊出版。其中头一品〈观缘品〉,与本宗的最后一品〈观涅槃品〉,经苏俄‧彻尔巴茨基译成英文,译得很好,很清楚。近年来,日本‧荻原云来译出六品,山口益也译了十一品。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辨了义不了义论》两书,引了《明句论》的原文,也可从中看得出一部分内容,两书已由法尊译成汉文。《入中论》,西洋学者也已校印,法尊也从藏译本全译出来。月称的学说传入西藏的很完整,再加上后来宗喀巴的提倡,所以在西藏十分盛行。
  月称的中观学说,比清辨更纯一些,也更极端一些,这是由于历史条件造成的。龙树、提婆时代,主要是针对有部,重点讲空、无自性。虽也讲中道,而中道本身是无自性,从无自性说发展到不落一边。到了无著、世亲时代,虽也讲无自性,但讲的已与龙树、提婆时不一样了;清辨是无著、世亲以后的人,他不可避免地会与瑜伽学有联系。月称则不同,走向了极端,非但同瑜伽对立,就是对清辨的态度也加以肃清了。这点可以从中观破除异见的地方看得出来,他的立场,与清辨是截然相反的。他是佛护的传承;佛护之说,清辨是反对的,月称要为佛护辩解,就得驳斥清辨。
  首先,月称主要是在方法论方面发扬了佛护说。在方法论上,中观派本是以破显宗的,即自己不另外建立,把重点放在怎样破他上,《中论》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著作。只要指摘出敌论的过失,就算达到了目的。如〈观缘品〉讲缘起就是专门破他,一般讲缘起是讲生,而龙树讲缘起是讲无生,实际上是破四生(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偏执。佛护即继承了这个传统,他对这品的解释就表现了这一特点。如破自生,他说︰如果是自生,则“生应无用故”,“生应无穷故”。意思是说︰“自生”就是说,法本来就有的,不应再生;说它生,就毫无意义了。同时,“自生”就应该是无穷无尽,永远存在。这样,就指出了自生说的矛盾,使对方的说法不能成立。这种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如果按照你的说法,则“应”如何如何。这不是因明的格式,而是佛护特用的方法。清辨在《般若灯论》里,不同意佛护这种方法,认为在破他时要提出自己的正当理由(因明把这个叫因、喻。理由叫因,理由的证明叫喻),要用比量的格式来出过,才能使人信服。到月称时,为了挽救佛护的说法,就为之辩护,说佛护的方法是正确的,而清辨的方法是错误的。因为中观派的根本精神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的,因明的因、喻也应该是无自性的。而清辨要自立量,那就应该承认自因、自喻是实在的,只有先肯定了这点才能有立量,否则,如说无自性,便自相矛盾,因而不能成立。所以,运用因明的结果,就会形成自己理论上的混乱。
  这样,清辨与月称两家就显出了分歧,并进而在中观内部形成了两个系统。月称一系是采用“应战”的方法,即随着对方的说法加以破斥,所以被称为“随应破派”。清辨一系,是自由独立的,议论不一定跟随敌论走,而采取比量的格式,被称为“自立量派”。
  其次,关于胜义、俗谛的有无问题。中观派是以二谛立说的。按胜义谛说,一切都是无自性的,两家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世俗谛是否一切无自性?清辨承认由世俗谛讲,一切法有自性,月称则不同意,认为俗谛(世间)看着像有自性,这是由于被无明所蔽的缘故,那是一种“覆俗”(根本颠倒),所以从俗谛讲也是一切法无自性。两家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分歧。
  月称继清辨之后,对瑜伽行派作了许多评破的工作。他的评破着重在瑜伽行派之说依他起有自性。月称认为,依他起是表示缘起的,而缘起的性质,一方面即是无自性。所以若承认缘起,便不能同时承认还有自性。瑜伽虽也讲空,但讲得不彻底,认为在依他起法上没有遍计执法便是空,并不是依他起本身就是空。如视绳为蛇,把蛇执去掉就是空,并不认为绳也是空。因此,瑜伽所说的空是他性空,而不是自性空。月称认为这样讲不合理,要空就是自性空。他说瑜伽行派依他法的根本性质是识,而一切识的根本是阿赖耶,所以月称也反对阿赖耶说,认为阿赖耶是一种假立,并无其识。何以见得呢?瑜伽要成立阿赖耶有许多理由,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如无赖耶,便不能成立业报,因为业在未受报之前,应该是存在的。它存在何处?按瑜伽派说,业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阿赖耶识中。月称批驳说,阿赖耶识是多余的,业由于自身的相续是不会消失的。业的现行虽然消失了,但它的性质、势力并不消失,这只是业的状态不同,明显时是现行,潜伏时是消灭,事实上还是相续的。只有等到受报以后,才会真正消失,因而并不需要有个阿赖耶识保存它。月称既反对阿赖耶识,便连带着也反对前七识。
  另外,瑜伽行派也主张自证。认为人之有记忆,包括对见闻觉知的记忆,是因为当见闻觉知之时,就曾自己对自己作过了解,这种了解就是自证。由于自证,就可证明自己是存在的,而不必经由其他理由才存在。月称也反对这一点,他说,任何事物不能自为能、所,犹如刀不自割,手不自触。
  最后,月称也批判了瑜伽行派心外无境的唯识说。唯识说以梦为喻,论证有心无境;梦中所见,只是心的构想,醒后所见,也同样是一种心的构想;梦与非梦,仅是浅深程度不同而已,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有到达真正的觉悟时,才能认识到所谓境界,不过如幻如化。月称讲,心与境是平等的,如果似梦中无境,同样也应无心。他不承认睡梦中有心无境。
  月称对瑜伽行派的这些指摘,也是有理由的,并未受到瑜伽派的反驳。这就看出,他对中观无自性的说法,发展得比较彻底。发展到后来,便把缘起性空的理论成为性空缘起,就是说,正因为无自性才可以说是缘起。这一说法的实际意义,就是在世俗上,肯定了无其名(性空)而有其实(缘起)。密教很崇拜月称,即利用其说,肯定烦恼,美其名为方便,实际上是纵欲。他们之牵涉到月称,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月称也与密教有一些联系。
  [参考资料] 梶山雄一(等)着‧李世杰译《中观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3});宫本正尊《根本中の研究》;山口益《中论释》《佛教における无と有との对论》;长尾雅人《西藏佛教研究》;穆帝(T. R. V. Murti)着‧郭忠生译《中观哲学》;光川丰艺着‧释惠敏译〈清辨与月称对于人法二无我之见解〉(《谛观》杂志第二十四期);R. F. Olson着‧法雨译〈月称对唯识宗的批评〉(《谛观》杂志第三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