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有心位
指心识起作用之时。为“无心位”之对称。依《瑜伽师地论》卷十三所述,除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涅槃界等六位外,其余皆为有心位。以前五位系暂时中止者,一般称为五位无心位,而无余涅槃乃断尽烦恼不复生者。故亦非有心位。又,唯识家认为八识中,七、八二识恒相续不断,而前五识起作用时必与第六识俱起,故仅就第六识之起与不起,而论有心、无心。然俱舍家唯立六识,且不认可二心并起,因此认为六识中任何一识起作用时皆是有心。
◎附︰《瑜伽师地论》卷十三(摘录)
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谓此二地,俱由五门,应知其相。(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三)生不生建立门,(四)分位建立门,(五)第一义建立门。
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
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如世间见心狂乱者,便言此人是无心人。由狂乱心失本性故。于此门中诸倒乱心,名无心地。若不乱心,名有心地。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境不现前故、阙作意故、未得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
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