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有漏智(梵sāsrava-jñāna,藏zag-pa-daṅ-bcas-paḥi śes-pa)
“无漏智”的对称。指尚未离一切烦恼过非的智慧,而不是证见真理的智慧。由于所缘多是世间的事物,因此又称世俗智。《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前有漏智总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顺正理论》卷七十三云(大正29‧735c)︰
“前有漏智总名世俗,瓶衣等物性可毁坏,显在俗情故名世俗。此智多取世俗境故,多顺世间俗事转故,从多建立世俗智名。非无取胜义,顺胜义事转,然是爱境无胜功能,息内众惑故非无漏。”
有漏智虽缘一切有为、无为法,但多以世俗法为主,且无论如何依之修练,也不能止息一切烦恼。此智有生而得之“生得慧”、由他教而起之“闻慧”、因自己思惟而起之“思慧”、从定而起之“修慧”等四慧的差别。四者在程度上虽然不同,但都是有漏慧。
◎附︰《大毗婆沙论》卷一0六(摘录)
问︰何故名世俗智?答︰知世俗故,名世俗智。问︰亦知胜义,何故但名世俗智耶?答︰虽亦少分知蕴界处四圣谛等诸胜义法,而多分知男女往来,瓶衣车乘,舍林山等,世俗法故,名世俗智。复次此世俗智,实无智相,而诸世俗,共立智名。如非王种,但诸人众,假想施设,共立王名。复次此世俗智,一切有情,展转共许,无有诤论,如僧上座,如悦众人,众所许故,名为世俗。复次此世俗智,遍诸有情,缘一切境,故名世俗。复次此世俗智,愚痴所依,系属愚痴,是愚痴者安立足处,故名世俗。声论者说︰此世俗智,为诸无知之所覆蔽,如器中物,器所覆蔽,故名世俗。复次此世俗智,为对治道之所变坏,为愚痴者之所欣尚,故名世俗。
[参考资料] 《杂阿毗昙心论》卷六;《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九;《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