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有漏道(梵sāsrava-mārga,藏zag-pa-daṅ-bcas-paḥi lam)


  “无漏道”之对称。又称世间道、世俗道。意即有漏之修道。即指修欣上厌下之六行相以断下八地之修惑的行法。以能招感人天等三界之果报,故称有漏道。《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云(大正27‧819c)︰“有漏道作六行相,厌下地欣自地,故唯断下。无漏道作十六行相,厌背一切地,故能遍断。”《俱舍论》卷二十四云(大正29‧127b)︰“诸有学圣用有漏道离下八地修断染时,能具引生二离系得。”六行相,指无间道的粗行相、苦行相、障行相,以及解脱道的静行相、妙行相、离行相。
  又,《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以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前五波罗蜜为有漏道,以般若波罗蜜为无漏道,该论云(大正26‧333c)︰“五波罗蜜者,以成就世间果故,此初地已前。无漏道者、般若波罗蜜者,以成就出世间果故,此已得出世间智故。”
  此外,《俱舍论》卷五谓有漏道具有五果,即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又,唯识家虽亦修六行观而伏烦恼之现行,然而认为有漏之观心与第七惑俱引前此相执之势力,故顺二障而不能断烦恼之种子。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五;《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八;《俱舍论光记》卷五、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八;《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六十六;《成唯识论》卷十;《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乘义章》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