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有相(梵sakāra,藏rnam-pa daṅ bcas-pa)
有形相之意。为“无相”之对称。佛教经论或各宗派中,用此“有相”一词者,有下列几种。
(一)指存在物︰即有形相者。如《大乘起信论》所言(大正32‧576a)︰“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即是。
(二)具有生灭迁流之相者︰又称有为法。
(三)主张诸法有名体者︰即所谓的有相教。如《法华经玄义》卷十(上)云(大正33‧801a)︰“十二年前明三藏见有得道,名有相教。”又云(大正33‧801b)︰“北地禅师明二种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无相大乘。有相者,如华严、璎珞、大品等,说阶级十地功德行相也。”系将见有之理而得道,或主张有十地等阶级差别者,称为有相。
(四)指诸法各各差别之事相︰如“空”的对称为“有”。若就佛身佛土而言,具三十二相、八万四千相好的佛,称为有相佛;具华池宝阁、宫殿楼观等庄严相的佛土,称为有相土。此外,密教认为此有相有浅略、深秘二义。浅略之义指凡夫所知之色心诸法,事相显了,心前现行,易知易了;深秘之义谓一切法之各各相分明而住,以三密为例,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等,各止于一相,其相显了,即称有相。
(五)诸法分别之取相︰依此取相分别之心而修的善,称为有相善,略称相善。三论宗以有所得之取相分别为有相,无所得为无相。天台宗则谓四安乐行有有相与无相之别,无相指修一念三千之妙观者,有相系修读诵等之相行者。
[参考资料] 《大日经》卷七;《大日经疏》卷一;道绰《安乐集》卷上;《安乐集论注》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