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有随眠心(梵sānuśaya-citta)


  有烦恼之心。随眠,即烦恼。依《俱舍论》卷二十之意,“有随眠心”可分为有染、无染二种。其中,“有染有随眠心”又分随增与不随增︰(1)有染随增有随眠心,指随眠未断,由于相应与所缘而随增;(2)有染不随增有随眠心,指随眠已断,无随增性,但尚有伴性与心相应。另外,“无染有随眠心”谓随眠必未永断,唯局于随增。即无染心无相应缚,唯有所缘缚,故从所缘随增而称“有随眠心”。《俱舍论光记》卷二十释云(大正41‧316c)︰
  “若无染心,唯局随增名有随眠。缘此心随眠必未永断,故此心唯据缘缚随增,名有随眠。若断缘缚,不名有随眠。以有随眠心总有二种︰(一)随增故名有随眠,(二)伴性故名有随眠。此无染心断缘缚已,既无随增,复无伴性,故不名为有随眠心。相应亲近虽复断已,名有随眠;所缘疏远断已,不名有随眠心。”
  然而,余部所说与上列《俱舍论》之意有异。如《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举出三说︰
  (1)一心相续论者,谓于此身中,若圣道未现前,则烦恼未断,故心有随眠;若圣道现前,则烦恼断尽。即此心之有随眠与无随眠虽有异,然其性则一,唯一心而已;恰如有垢衣与无垢衣虽有不同,但衣之性无别。
  (2)譬喻者,谓随眠于所缘不随增,于相应法亦无随增之义,因此不应说由随眠之随增等而有随眠心。
  (3)犊子部,谓随眠唯于补特伽罗有随增之义,即补特伽罗可说有随眠及无随眠,心等之法则不可。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一;《俱舍论宝疏》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