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朝暮课诵
指佛教寺院每日于清晨与入暮时分所举行的例行课诵,即朝时课诵(朝课或早课)、暮时课诵(暮课或晚课)之合称。现代中国所行的方式与内容,大约自宋代开始逐渐演变而成。一般而言,朝暮课诵时所读诵者,主要有︰“楞严咒”、“十小咒”、“心经”、“赞佛偈”、“十愿王”、“三归依”、“善女天咒”、“韦驮赞”、“普门品”、“阿弥陀经”等。其顺序略如下列︰
(一)朝课(早课)
(1)香赞(唱)
宝鼎爇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端为民国祝万岁,地久天长。端为民国祝万岁,地久天长。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2)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遍)
(3)首楞严神咒
(4)大悲咒、十小咒、心经
(5)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遍)
(6)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唱)
(7)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数遍、绕念)
(8)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遍)
(9)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一遍)
(10)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一遍)
(11)三归依
(12)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
(13)大吉祥天女咒(三遍)
(14)韦驮赞
(15)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或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16)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唱)(或供养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二)暮课(晚课)
(1)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往生咒(此为单日所诵,若为双日,则诵礼佛大忏悔文)
(2)蒙山施食
(3)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唱)
(4)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以下各三遍,跪念)。接念大慈菩萨发愿偈(有时念净土文)
(5)普贤警众偈(唱)
(6)三归依
(7)大悲咒
(8)南无伽蓝圣众菩萨(三称)
(9)伽蓝赞
◎附︰王景琳〈课诵〉(摘录自《中国古代僧尼生活》)
课诵是寺院每日必不可少的修行仪式活动。由于僧人在念诵时能够获得功德,所以课诵又称为“功课”。寺院课诵的时间上有朝暮课诵的习尚,故而僧人也习惯于称课诵为“二课”、“二时功课”或“早晚课”。
课诵的主要内容是念诵经文。念诵经文并非照经书高声诵读,而有独特的方式方法。汉化寺院经文的念诵方法来自古印度。印度佛教的念诵有四种方式︰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真实意念(如字修行)。汉化寺院的课诵主要采取了音声念诵的方式。关于这种念诵方式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笮融传,其中说︰
“笮融者,丹阳人。(中略)大起浮图祠,(中略)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这种令“好佛者听受道”的“课读佛经”的方式,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出声念诵而发展成的集体修行方式。但这种许多人“悉课读佛经”,在当时只是个别现象。到了东晋,道安法师订立僧尼规范,寺院中的课诵活动才逐渐多了起来。而早晚二时课诵的修行方式是在唐代才开始形成。据《大宋僧史略》卷上说,唐‧百丈怀海别立禅居后,有朝暮参请之礼,并“随石磬鱼鼓为节度。”这就是说,在唐代寺院中,不仅有了早晚二时的课诵,而且还有了敲打法器作为“节度”的习惯。怀海禅师的这一课诵修行方法,在北宋的《崇宁清规》与南宋末的《咸淳清规》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这说明早晚二时的课诵在唐宋时期还是属于某一地区或某些寺院中的修行仪式,尚未在汉化寺院中形成普遍风尚。而到元代,课诵仪式就为越来越多的寺院所接受,德辉的《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中已有“住持朝暮行香时(殿钟)鸣七下”以及“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大众看诵经咒时,直殿者鸣之(磬)”的详细记载。但因元代佛教十分紊乱,所以朝暮二时课诵仪式迟至明末才真正定型与普及,并真正形成一代风尚。明代通容《丛林两序须知》说首座“早晚课诵勿失”、书记“早晚随众课诵”、监寺“早暮勤事香火课诵勿失”,莲池《云栖共住规约》更明确规定“晨昏课诵,不得失时偷懒,违者依例罚钱十文”,都可以看出从这时起早晚课诵已是寺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了。(中略)
需要提及的是,汉化寺院的课诵除了诵经之法来自印度,其他习俗却都是汉僧所独创的。本来,印度佛教也有课诵,唐‧释义净从印度归国途中在南海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停留时,曾写了一部记述印度和南海诸国寺院律仪的著作《南海寄归内法传》(即《寄归传》),在这部书里,他描写印度寺院中的礼诵情形道︰
“那烂陀寺人众殷繁,僧徒数出三千,造次难为详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随时当处自为礼诵。然此寺法差一能导师,每至晡西(下午三时至五时),巡行礼赞。净人(寺院中从事勤杂劳务的非出家劳动者)童子持杂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过,殿殿皆礼。每礼拜时,高声赞叹,三颂五颂,响皆遍彻,迄乎日暮,方始言周。”印度寺院课诵时的这种巡行礼赞,几千人一起行动,前有净人童子手持鲜花,各殿一一巡行礼拜,还高声赞叹,像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充满热闹、浓烈、活跃的气氛。而汉化寺院的课诵场面,相对来说,就显得古板、单调、凝重,或许这也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与社会风尚。
早晚课诵,是由古到今,仍流行于寺院中的习俗。现代寺院中,一般每周除一天为寺内僧众的休息日外,其余六天都要按时进行早晚二课,但其仪式却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了。如北京法源寺的晚课于下午四时开始。当殿堂的钟鼓敲响后,众僧身披袈裟进入殿堂。大殿以殿门与佛像为中线,将跪凳分为东西两方,每边都有跪凳若干排。僧众入堂后,各依自己的位置礼佛后跪下,执法器的僧人位于首排。随僧人做晚课的俗人(或居士)跪在僧人之后的空位上,男右(东)女左(西)。随着法器的鸣响,先由一位和尚高声领头唱诵,众僧则跟着跪诵。惟有右边敲大木鱼的和尚双手执木锤面西站立,按照节奏敲击木鱼。念诵完毕后,由一位老和尚领头。双手合什,一边口中高诵“阿弥陀佛”,一边绕佛。跪在右边的僧人先走,左边的后走,俗人中右边的男性随在僧人后面,女性在最后,也都与僧人一样,双手合什,口诵“阿弥陀佛”。第一圈由佛像的右边开始,行至门口,向右,绕到佛后,再转至前面。由于绕佛僧俗人数太多,所以,第二圈开始由佛像的左而右围着殿中所设一排排坐位中的空隙,先左后右,由前而后绕行,再从佛像后绕过。第三圈绕行顺序同第二圈,而后归位,晚课结束。
[参考资料] 承天寺《佛门课诵、法会汇编》;开证《佛门必备课诵本》;《禅门日诵》(《禅宗全书》{97});镰田茂雄《中国の佛教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