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木鱼
法器名。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版,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释氏要览》卷下〈杂记〉犍稚条云(大正54‧304a)︰“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云(大正48‧1156a)︰“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鱼是板状(挺直的鱼形),主要用以集合僧众。
至于为何为作鱼形,《释氏要览》云(大正54‧304a)︰“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象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敕修百丈清规》则云(大正48‧1156a)︰“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关于它的起源,日本‧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三〈宋神宗熙宁五年八月八日〉条云︰实性院本名清泰寺,中有傅大士像供人礼拜烧香。院主长老谓诸寺打木鱼鼓召集行者,乃源于傅大士。往昔,大士觅头陀于嵩山时尝打鱼鼓,头陀即应鼓声而来。其后,天下大小寺院均以木鱼鼓集合大众。又,有认为木鱼是隋代沙门志林所造,但因史料缺乏,无从采信。此外《增修教苑清规》卷下〈法器门〉木鱼条又有另一传说(卍续101‧791上)︰
“婆沙云︰有僧违师毁法,堕鱼身,背上一树,风涛摇摆,出血苦痛。本师渡海,鱼遂作孽云︰汝不教我,致堕鱼报,今欲报怨。师曰︰汝名甚么。鱼曰︰某甲。师令忏悔,复为设水陆追拔。夜梦,鱼曰︰已脱鱼身,可将我树舍寺,以亲三宝。师果见鱼树,刻鱼形,悬挂警众。”
至于现今诵经、礼佛时所使用,头尾相接的团圆形木鱼,可能是明代的产物。明‧王析《三才图会》即谓︰“木鱼,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中略)今释氏之赞、梵呗皆用之。”并绘图说明。《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也说︰
“按图会木鱼图,鱼头尾自相接,其形团栾。今清国僧称木鱼者,作龙二首一身,鳞背两口相接,衔一枚珠之形,亦空肚团栾。盖与图会木鱼同,讽唱时专敲之以成节。”
其中所谓改鱼身作龙头,可能是取《群籍一览》卷上所载刘斧《摭遗》所谓“鱼可化龙,凡可入圣”之义。
一般,木鱼都是横穿腹部中央,作中空的团栾形,头部、鳞甲、龙珠等多隈以黑漆,押上金箔,其它部分则涂以朱红;安于小布团上,以包皮的木槌敲击腹部中央。至于体积大小,普通是径一尺乃至六尺,较小的则有三寸乃至五寸等。现今台北金山乐园中,安有一高七尺半、宽六尺的巨型木鱼,并搭配一支长八尺四寸,重六十公斤的大木槌,全部由樟木雕造而成,堪称一绝。
[参考资料] 《古尊宿语录》卷十四;《雪峰义存禅师语录》卷下;《入众日用》;《黄檗清规》;《洞上伽蓝杂记》;《忍辱杂记》卷下;《海录》卷十七;《持宝通览》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