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本寺‧末寺


  日本佛教用语。本寺又称本山,意为根本之山,即指传灯付法的根本道场。如延历寺、金刚峰寺、东大寺、兴福寺、东寺等是为本寺。其所属寺院即为末寺。末寺的形成,有为确保寺领而附属于大寺者;或为大寺以其权势逼令从属者;或是本寺之寺僧所建者;或为信徒所建而捐赠者。
  本寺与末寺的本末关系始自平安时代(794~1192)。当时天台宗与真言宗各以比睿山延历寺、高野山金刚峰寺为中心,各领有众多寺院。后来各宗派也逐渐形成此等情势。在本末关系形成以后,本寺须致力于保护末寺之各项权益。相对的,末寺须为本寺提供杂物、年贡等经济性负担,以及在本寺举行法会时提供人力支援。末寺也仰仗本寺的权势,扩大寺领,而且得免除国役。后来,又发展成直末寺(与本山有直接关连的末寺)、孙末寺(直末寺的末寺)、曾孙末寺(孙末寺的末寺)等多种末寺。
  近代日本佛教的本末关系渐成为政治施政的一环。元和元年(1615)本末制度确立,规定本末寺院间严格的隶属关系。将末寺之一切置于本寺绝对管辖之下。幕府即藉此制度而直接、间接控制全国各宗寺院。在此制度之层层支配之关系下,本山有权向各末寺收取寺院什物与佛像,乃至修建大本山伽蓝的费用,或僧阶的授与费,对末寺时相需索,而末寺则将其费用转向檀家索取。
  本末关系到明治维新时期仍存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末寺始在法律上取得独立的地位。此外,各宗派的本山,称呼并不相同。依不同宗派,而有总本山、大本山、中本山、小本山等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