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本愿寺


  日本净土真宗十派中本愿寺派(西本愿寺)与大谷派(东本愿寺)本山的总称。文永九年(1272),觉信尼将其父亲鸾的遗骸移葬于京都东山大谷吉水之北。并于该地建立御影堂,此为本寺的滥觞。其时,觉信尼制订规约,限定该堂的管理者(称为留守职)唯其后代子孙始可继承。至延庆三年(1310),第三世觉如继任此职,正式启用本愿寺寺名。
  宽正六年(1465),堂舍遭延历寺徒众毁坏。八世莲如前往近江(滋贺县)园城寺避难。后又遇应仁之乱,乃转往北陆布教。文明十二年(1480),于京都山科建立堂宇,号松林山本愿寺。天文元年(1532),该寺复遭日莲宗宗徒烧毁。第十世证如移往大参石山别院(系莲如于明应五年所建),称为石山本愿寺。其后,因织田信长之战事,石山本愿寺又告焚毁。天正八年(1580),和议成立,寺乃移至纪伊(和歌山县)鹭森。继而移至和泉(大阪府)贝冢、天满等地。天正十九年(1591),丰臣秀吉移寺地至京都七条堀川。复于此大兴伽蓝。文禄元年(1592),第十一世显如示寂,秀吉令准如(显如的三男)继任第十二世。庆长七年(1602),显如长子教如受德川家康之旨于七条乌丸之处别立东本愿寺。至此,本愿寺乃一分为二,而有东本愿寺与西本愿寺之分。此二寺之概况,略如下述︰
  (一)西本愿寺︰真宗本愿寺派的本山。位于京都市下京区堀川通花屋町。又称本派本愿寺。山号龙谷山。准如以后的历代住持依次为︰良如──寂如──住如──湛如──法如──文如──本如──广如──明如──镜如──胜如──即如。现今之堂舍系元和三年(1617)火灾后所陆续重建。御影堂(大师堂)建于宽永十三年(1636),本堂(阿弥陀堂)则建于宝历十年(1760)。其建筑物中,唐门、飞云阁、书院、黑书院、北能舞台等,均列为日本国宝。此外,境内东隅有滴翠园,为近世初期名园之一。另有“三十六人歌集”、“慕归绘词”等,均为珍贵寺宝。
  (二)东本愿寺︰真宗大谷派的本山。位于京都市下京区乌丸通七条常叶町。通称真宗本庙。教如以后的历代住持依次为︰宣如──琢如──常如──一如──真如──从如──乘如──达如──严如──现如──彰如──阐如。自教如以来,陆续增建诸堂宇。然于天明八年(1788)、文政六年(1823)、安政五年(1858)、元治元年(1864)四度遭受回禄之灾,伽蓝毁坏殆尽。现存者多为明治时代之建筑。其中御影堂与本堂系于明治二十八年(1895)所完工。寺内所藏多为亲鸾的主要著作。其中以其亲笔之《教行信证》最为有名。
  ◎附︰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四期第十四章(摘录)
  净土真宗在显如上人从大参退到鹭森以后,得到丰臣秀吉的许可,在京都的西六条创建本愿寺,文禄元年(1592)显如上人圆寂,由长子光寿嗣后,此即教如上人。然而在这之前显如上人从大阪退出的时候,唯独光寿心中不满,私下策划重新兴起。显如对于他违背朝廷敕命非常气愤,决定立少子光昭。因此显如寂后,双方为此发生争论。母亲如春尼,一向喜欢光昭,且和丰臣秀吉熟识,受丰臣秀吉的旨意,废光寿而立光昭,此即准如上人。光寿不得已而退隐到堀川旁边居住。世上称他为“里门迹”。(一说是,显如上人在后来已赦光寿之罪,而再次立他为法嗣。又有人说,并非如此。)
  庆长五年(1600),在石田三成与上杉景胜东西呼应要讨伐德川家康的时候,光寿和光昭都离开京都要到江户谒见德川家康。石田三成等人加以挠阻。光昭从三州冈崎回到京都,但是光寿却不听石田三成的劝阻。西军在关原之战中失败,石田三成等人被杀,在这个时候,德川家康很喜欢光寿的意向,于庆长七年(1602)二月给予光寿寺院用地,让他在京都东七条建立佛阁影堂,以安置亲鸾祖像。此即为东本愿寺(所谓大谷派)。从此,本愿寺才有东西之别。据说,德川家康的本意是用这个方法来分裂本愿寺的势力。此后两寺之间的敌视日益严重,冲突不断。从正德(1711~1716)享保年间(1716~1736)到文化(1804~1818)。文政年间(1818~1830)以后,在两代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末寺(基层寺院)的纷争。(中略)
  东、西本愿寺在设立学黉以后,因宗徒在宗义上发生争论而诉之于官府的事件,前后 却达数次之多。第一次纠纷在承应年间(发生在1653)由西本愿寺门徒月感引起;以后,在宽政、享和年间由西本愿寺门徒功存、智洞引起的纠纷是第二次;嘉永年间由东本愿寺门徒顿成引起的纠纷是第三次,这三次是最主要的,其他关于宗意安心的纠纷虽然仍有很多,但都没有达到请官府裁决的地步。这些纷争的产生,是学黉设立以来盛行研究宗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