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本觉


  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为“始觉”的对称。即指本来觉知的离念心体。如《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6b)︰“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此谓阿梨耶识中之觉可分为本觉、始觉二者。发心修行而渐次觉知心源者为始觉,离念的心体(即如来的平等法身)是为本觉。本觉即本有的觉性之谓。
  《起信论》约随染、性净二义说明本觉之相。随染是对不觉离染法而说本觉的体相,此相又分为智净相与不思议业相二种。所谓智净相,指由真如熏习力如实修行,破梨耶和合识相,灭五意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体淳净。所谓不思议业相,指智既淳净,众生根自然相应,示现种种利益事,常无断绝。即说明本有自性的觉智及其业用由于离妄染,方得显现。
  《起信论》又将本觉喻为明镜,而说有四种大义,即如实空镜、因熏习镜、法出离镜、缘熏习镜。其中,所谓如实空镜,指如空净的镜面,不现任何外物影像,心体离念,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毕竟清净无垢。所谓因熏习镜,即如实不空镜,如镜面上有映出的境界相而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心体常住。为一切法的真实性。又智体不动,具足无漏性功德,能为熏众生之因。所谓法出离镜,如拂拭尘垢使镜面得净明。觉性若得出离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也可淳净清明。所谓缘熏习镜,如镜既被拂拭,为人所用,智性若淳净,也得遍照众生心,随念示现,成为外缘的熏力,而令修善根。其中,前二镜是就在缠的本觉而说明自性净。说其有空、不空二义。此与心真如门中的如实空、如实不空之说相同。后二镜是就出缠的本觉而说明离垢净,说其有出离、缘熏二义。与上述智净相、不思议业相同义。又若将其分为因熏、缘熏二镜,本觉是向上还灭的内因外缘,即相当于真如的自体相熏习用熏习。
  关于本觉始觉之说,依《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所说,种性有性种性、习种性二种,菩萨的六入殊胜而展转相续无始法尔,是性种性。先来修习所得者是习种性。又《佛性论》卷二〈三因品〉将佛性分为住自性性、引出性、至得性三种。说道前凡夫位是住自性,从发心以上至有学圣位是引出性,无学圣位是至得性。《三无性论》卷上所说与上说颇能符合,如(大正31‧872c)︰
  “垢净二灭谓本来清净、无垢清净。(中略)本来清净即是道前、道中,无垢清净即是道后。此二清净亦名二种涅槃。前即非择灭自性本有非智慧所得,后即择灭修道所得。约前故说本有,约后故说始有。”
  按本觉之语系由真谛等人所提倡。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曾引真谛的九识义,其文云(卍续34‧720上)︰“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金刚三昧经》〈本觉利品〉云(大正9‧368b)︰“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
  此外,《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说,心真如称为心,即说此心是自性清净,此心就是阿摩罗识。又《转识论》说,此境识俱泯就是实性,实性就是阿摩罗识。《起信论》之本觉说系承袭真谛之阿摩罗识说,即具真如能缘义之自性清净心。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区别本觉与真如门,其文云(大正44‧256a)︰
  “真如门约体绝相说,本觉约性功德说。谓大智慧光明义等名本觉故。本者是性义,觉者是智慧义。以此皆为翻妄染显故,在生灭门中摄。以真如门中无翻染等义故,与此不同也。是故体相二大俱名本觉,并在生灭门中。故得具三大也。”
  说明真如门是约体绝相,无翻染义,故只属体大。本觉是翻妄染而显,故以体相二大为其义。
  此外,《释摩诃衍论》卷三另有异说,认为觉之义有本觉、始觉、真如、虚空四门,称为四无为。此四门也各有清净与染净二门。其中,“本觉”二字各有十义。即“本”指本有法身,具根、本、远、自、体、性、住、常、坚、总十义。“觉”即萨般若,具镜、开、一、离、满、照、察、显、知、觉十义。此即以真如为体,本觉为相,虚空为用。又以本觉下转为智之体,始觉上转为智之用。其中,真如有染净之分,且摄于生灭门,以真如及虚空为觉(即能证之智)之分齐,且以始本二觉共称为无名。凡此皆与向来之说法颇异其趣。
  但日僧空海专依此论,于《大日经开题》云(大正58‧2b)︰“大毗卢遮那者自性法身,即本有本觉理身。次成佛者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修得即始觉智身。”
  又于《金刚顶经开题》说(大正61‧2c)︰
  “密义五智佛名一切如来。聚一切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则诸佛之本体、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来。此五智有二别︰(一)自五智佛,(二)他五智佛。他五智佛亦二︰(一)先成就者,(二)未成就佛。先成就亦二︰(一)自先成就,(二)他先成就。自他本觉佛则法尔自觉,本来具足三身四德,无始圆满恒沙功德。所谓恒沙性德者,五智三十七智及尘数眷属等,(中略)此五智佛及三十七智佛,乃至无量俱胝佛不观修行,不待对治,本来住此法尔佛位,具四种法身,备尘沙庄严。言四种法身者︰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是。如此四种法身自然自觉,故名先成就本觉佛。”
  空海又认为本觉有“三自一心门本觉、一一心真如门本觉、不二摩诃衍一心本觉”等三种差别。其中的“三自一心门本觉”又分为染净本觉、清净本觉、一法界本觉、三自本觉等四种。“一一心真如门本觉”又有二种分别︰即“清净真如本觉”与“染净真如本觉”。而《金刚顶经》所显的本觉,通摄一切本觉,别表不二门本觉。意即因五智、三十七智乃至四种法身皆自然自觉,不假修行,不待对治,本来自尔的佛位悉皆具足,即极度强调本有说。
  ◎附一︰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第四章第二节(摘录)
  (《起信论》)所说的“觉”义,不是别的,只是“心体离念”。远离虚妄分别(念)的心体,即觉性,如来藏心,也就是众生心。众生心有虚妄分别念,即有杂染错乱的妄染。觉性是本来如此的,虽从来不与妄染相应,但离念的心体,要离虚妄乱识,无分别相应心,才能显发。离念相的心体,“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平等法界的无二──一相。心,是广大无边的。凡夫的心识,时而天上,时而人间,似乎是广大不可捉摸了。然而,这还是有限的。因为凡是虚妄分别心,都是有对待的,要有一对象为所缘的。有此即没有彼,知此即不知彼,即不能遍一切处。众生心无始以来即为虚妄想念所熏习而成妄识,这如水的结成冰一样,祇能在一定的空间内,不能与大海水融而为一。众生心若能远离虚妄分别,(其实从来就远离妄念的),如冰的化水而能入大海的全体。那时,才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不是虚妄分别心,而是真如心的称法界性而知。法界是不二相的,是一相无相的;离妄念的觉性,即称于平等法界相,无此无彼,不能不所,无有生灭、增减等差别;这即是如来的“平等法身”。如来法身,是平等平等无二相的。常说法身有二种︰(1)有庄严法身,(2)无庄严法身。法身是平等平等的,人人具足,无欠无余。但众生没有神通,也没有智慧,还没有庄严这本自具足的法身。如果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熏发无漏功德智慧,这即是庄严了的法身。好像金子一样,众生位的法身,如金子还在□中,不能说没有金子,但是金质的特性,还不能显现。圣者证觉以后,平等法身显现,如金□经过冶炼,金质显现。若至成佛,则不祇是金质显现,且从金制成金壶、金杯、金炉、金镯等,如法身遍一切处而随众生应可见身而示现身量大小等一样。由此,法身是不分圣凡的,一切有情具足;不过约随染还净说,有现与未现,随分现与圆满现的不同吧了。依此人人具足的法身,即说名众生心中──生灭心中的“本觉”。为什么称为本觉?“本觉”是对“始觉义”说的。然而“始觉”是即同本觉的。这里所说的始觉即同本觉,不是要说本始不二;此处在说明本觉。始觉,不是从凡入圣时的开始觉悟;从众生到成佛,当中经过浅深不断的觉悟,一层层的不断觉悟,都是始觉。如《华严经》说︰“尔时世尊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初成正觉,即是始成正觉的意思。始觉,是从凡入圣,从因到果,从事实的现象方面说;但推究起来,这不是新始产生的觉体,这觉悟是本来具有的,始觉,并没有增加了什么。所以说︰始觉即同本觉。有人说︰始觉是后得智,本觉为根本智,这是不对的。唯识宗有始觉而不承认本觉,但有本有的无漏智种,本论却不同。本觉与始觉的意义,可以举喻说明︰如蒙上尘土的镜子一样,因有尘土的缘故,镜子照物的功能不能显现。现在用手一分一分地把尘土拭去,在拭去一分尘土时,镜子照物的功能即显现一分,到整个镜面的尘土拭掉,整个镜子照物的功能才全体显现。然而,这镜子的照物功能,不是拭去尘土时新生的,是镜子本来具有的功能;拭去尘垢,不过使这本有的照物功能具体显发而已。本觉与始觉的意义,即如此。因此,本论的本觉与始觉,并非有本始二觉,再谈始本不二。要了知本觉是对始觉而说的,似乎有始觉,而其实只是本觉。
  从本觉说,没有悟证的次第可说。从生死到成佛,从迷到悟而说有次第,是约始觉说的;约始觉说,悟证是有次第的,没有顿悟。说明这始觉的渐次悟入,先应确定始觉的名义。
  上文说︰本觉是对始觉而说的。“始觉”呢?“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成立本觉与始觉的名义,其间即有一不觉。一般人以为不觉就是不明白,不觉悟。其实,不觉从本觉而来的,没有本觉,也就无所谓不觉了。如人的眼睛有病,看不见事物,说不见。心识对于事物的蒙昧,说不懂或不明。不见、不明,就含有见与明的意义。因为,眼是有见物功能的;但害了眚翳,所以不见,可知不见是依见而成立的。心本来是有明知事物功能的,由于无始的迷昧无知,名为不觉,不觉也是依觉而成立的。如木石,就不能说它知或不知了。所以说,依本觉而有不觉,不觉是不同于木石的。本觉与始觉,相依相待而有;依于当下显得本觉的不觉(说到不觉,即意味着觉性的本在。如没有觉,根本说不上不觉),到转去不觉而显现真觉,即名此觉为始觉。所以说︰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说始觉,说本觉,说不觉,世间的名言,原是相依相待而安立的。所以,本论说本觉,切不可误会众生本来是觉悟的,不知如何忽然变成不觉的了。若如此,佛也可以变成众生了;这是怎样的错误!
  ◎附二︰田村芳朗着‧慧岳译〈天台法华之哲理〉(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0})
  天台本觉思想──绝对性一元论
  传教大师最澄将大乘佛教最高级的法华、华严、密教、禅等诸思想吸收于自宗中;至慈觉圆仁(794~864)、智证圆珍(814~891),及五大院安然更向密教思想推进;而睿山中兴之祖慈慧良源(912~985),传至慧心僧都源信(942~1017)、檀那院觉运(953~1007),更总摄从平安末期至镰仓中期佛教诸教理的发展,而推进至最高哲理的绝对性一元论,亦即是天台本觉思想的极谈!
  所谓本觉,乃从《大乘起信论》所说而来;是超越觉、不觉二边的不二、空,是真正的绝对性的觉;它对生灭的现象界(生灭门)而言,是本来、本然。天台本觉思想,将《大乘起信论》的本觉之意义扩大解释,主张生灭变化的现实界本来就是觉的世界!多种多样事相生起变灭的现实态,即是永恒普遍真理生成跃动的状态,这样才是正当的活的真理所存之处。反之,舍去现实相而建立的真理,是假的而且没活力,等于死物一般。
  若就佛道来说,凡夫本心的所作所为,显现了真佛身。若就净土来说,从秽土的生态中可知真净土的本质。若以时间来说,从现在的一刻可以感知真正的永恒。为什么?因为现实的有限、相对,总是无限、绝对的具现与活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真实态。
  天台本觉思想是对普遍性真理的具体与生成,加以论理性的彻底究明而形成的。天台本觉思想是天台性具说与华严性起说的极端统合!是无余至极的真理之尽致。使我们能对于人生,学得大有所为,成就达观的愿望。
  譬如死的问题,一般人都认为有生才有死、相对于死而见生,且不愿死亡而愿求生的永续(不死之生)。然如此却无法真正感得永恒的生命。舍生舍死,超越生死二边,才能不生不死(不灭)。亦即是,达到生死一如,才能把握永恒。如果要否定,则须同时否定生与死;如果要肯定,则须同时肯定生与死二者。这样才能真正见到永恒。再积极的说,死与生同样都是永恒的活动形态;由此始能克服对死的惧怕,成为生也好、死也好的达观。《生死觉用钞》(《本无生死论》)说︰“生死二法,是一心妙用,有无二道,是本觉真德,故生时无来,死时无去,无来妙来,无生真生,无去圆去,无死大死,生死体一,空有不二。”
  以日本天台为中心而发展的本觉思想,将我们相对分别性的思考,突破最后的一线,达到绝对性一元论的极致,由此树立了达观的人生与肯定的人生,其价值可谓不朽,其意义甚为伟大。这种理论不只对于日本佛教诸宗,对于一般思想或神道理论,尤其对文艺方面的影响不小!
  本觉思想的退落
  我们了知本觉法门时,正如站在山顶遥望地上,或如笼鸟被释放而眺望太空之感!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狭小范围内,局限于一喜一忧,或此是彼非的判断中,不断延续我们无限的人生。然若能于一瞬之间,感获永恒生命的跃动,引至绝对的境地,得到无上的欢喜,由此而获得人生无尽的达观,也由此产生对人生肯定的情感。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哲学理论的极致,往往造成宗教实践的退堕!天台本觉思想正是其例。因为最高究极哲理的绝对性一元论,致使现实的实践过于急迫,遂招堕落崩坏的命运。
  绝对性的一元论,本来就不是无视于二元相对的现实相而建立的。但是推进本觉思想的天台学僧们,却因为过分陶醉于绝对性一元的境地,以致于忘却现实的二元相对的事实相。并且在看待现实之时,直接适用绝对性一元的思想,而直接肯定恶即是善、烦恼即菩提。其结果导致人人增长爱欲烦恼,形成真实行持的退废。而天台本觉思想的自身也逃不了堕落的命运,失去实践的、改革的生成力动性。
  天台本觉思想,由镰仓末期至南北、室町时代而达到烂熟阶段,但宗教实践性的退落,竟造成爱欲、财欲的祈愿,如“玄旨归命坛”等的出现。故于江户中期,出有︰慈山妙立(1637~1690)、灵空光谦(1652~1739)等,对此作了彻底的批判,结果使天台本觉思想正式告终。
  在这期间,批判天台本觉思想的人,可以镰仓新佛教的祖师们为代表。他们的参学时代,都曾住过可以称为佛教大学的睿山,但他们对于二元相对的现实采取正视的态度。认为对于现实,必须有实践和救济的动力,走出绝对不二的观念殿堂,志于相对而二的现实世界。致力于这种努力的,首推法然。
  ◎附三︰吕澄〈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摘录自《吕澄佛学论著选集》(三))
  现在即从《起信论》所说,可以了解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是︰人心为万有的本源,此即所谓“真心”。它的自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而又“真实识知”,得称“本觉”。此心在凡夫的地位虽然为妄念(烦恼)所蔽障,但觉性自存,妄念一息,就会恢复它本来的面目。这样,在实践上也只要用返本还原的方法,而谈不到实质上的变革;──这当然是与其肯定一切现实价值的思想相调和的。
  也就从上面所说,可以辨别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思想和印度佛学的根本分歧之点。印度佛学对于心性明净的理解是侧重于心性不与烦恼同类。它以为烦恼的性质嚣动不安,乃是偶然发生的,与心性不相顺的,因此形容心性为寂灭、寂静的。这一种说法可称为“性寂”之说。中国佛学用本觉的意义来理解心性明净,则可称为“性觉”之说。从性寂上说人心明净,只就其“可能的”“当然的”方面而言;至于从性觉上说来,则等同“现实的”“已然的”一般。这一切都是中印佛学有关心性的思想所有的重要区别。
  隋唐时代先后成立的佛学派别,如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它们相互之间,在指导实践的禅观上,或在评论佛说的判教上,原有不少的联系,因而它们关于心性的基本思想自然也有共同之点,都采用了性觉说。这一事实,中唐时代的贤首宗学者宗密(780~841)就曾很清楚地看了出来。他尝用《起信论》之说为总纲,刊定了当时所有的三种禅法和三种教说的地位,并批评了它们的短长。他明白指出禅法中“息妄修心宗”(此即禅宗中的北宗)、“真显心性宗”(此即禅宗中的南宗)和教说中“显亦真心即性教”(此即台贤二宗所遵之教)这些足以代表中国佛学的,一讲到心性来,莫不贯穿著《起信论》中所表现的性觉思想。
  另外,宗密还以三种教说中的“密意破相显性教”(此即三论宗所遵的教说,可以代表印度佛学)为空宗,“显示真心即性教”为性宗,而对两宗作了异同的比较。他举出两宗的异点凡有十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是,两宗所说心性的名目不同,所说性字的意义也不同。空宗之说心性只是空寂,性宗所说则“不但空寂,而乃自然常知。”又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则“以灵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这些话是说,空宗将心性看成和一般法性同样,只有空寂的意义,而未能表示其特点。性宗则不然。它区别了心性和法性的不同,即心性是有知的、本觉的,而法性则无知、不觉。故空性两宗同说心性,而意义各别。这一解析无异于上文谈到的性寂和性觉之分,也可用来说明中印佛学有关心性的思想异点之所在。
  [参考资料] 《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元晓《大乘起信论疏》;《大乘起信论笔削记》卷三;《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二;《起信论义记教理抄》卷十;《异本即身成佛义》卷四;《法华思想》〈法华经的佛陀观〉;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中村元博士还历纪念论文集》〈インド思想と佛教〉;平川彰编《佛教と心の问题》;《佛教思想史》第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