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本迹二门


  本门与迹门的并称。又称本迹或本地垂迹。即以标显久远本佛者为本门,以伽耶成佛而自本门垂现的应迹之身为迹门。《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载,一切世间天人等皆认为释尊是伽耶始成的新佛,但实际上其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伽耶成佛之身只不过是其垂迹而已。
  关于佛身的研究,早期已经建立有生身、法身的差别观念。谓生身虽灭度,但法身仍然存在。或云生身即为法身。生身的寿命仅有八十岁,而真身的寿命则有七百阿僧祇劫。《法华经》的久远成佛说亦属佛陀观的一种,尤其所提成佛的问题,显示出伽耶始成之身与久远实成之本佛之相即,此是其特色所在。智顗在《法华经文句》卷九(下)〈释如来寿量品〉,阐述诸经虽未言本迹,但皆以伽耶寂灭道场所成的法报身为本。以为二乘等所示现的应身为。今《法华经》所征本迹,则以久远劫前本昔道场所得的三身为本,将尔后所成的三身名为迹。并说明本迹虽殊,但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故是“不思议一”。
  本迹之说原为罗什门下所唱,后智转用其义,解释《法华经》寿量品〉的经文。
  又,智主张本迹二身之义,而将《法华》一经分类成本迹二门。亦即在《法华经》二十八品中,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迹门为开三权、显一实;本门是开近迹、显远本。智顗又于迹门十四品及本门十四品中,各立十妙。在说本门十妙中,立六重本迹。即(一)理事本迹,(二)理教本迹,(三)教行本迹,(四)体用本迹,(五)实权本迹,(六)今已本迹。
  另外,《法华经玄义》卷七云(大正33‧770b)︰
  “照迹中十粗之境为权,照迹中十妙之境为实。乃至中间三世所照十粗之境为权,十妙之境为实。若权、若实,悉皆是迹,迹故称权。(中略)本初照十粗十妙皆名为实。迹权、本实,俱不思议。”
  此谓本迹二门虽有重重权实,但总而言之,迹即是权,本即是实。将本迹二门配属权实二智,自古即已流行,《大乘四论玄义》卷九云(卍续74‧145下)︰“第四时说圆极二智。照果以为实智,照生死诸法若俗、若真皆为权智。又以照本为实智,照迹为权智也。”此即以迹为权,以本为实。因此智之所说当亦颇受前人之影响。
  此外,天台宗又有“本高迹下”之论。该宗在论释本迹二门之胜劣时,以“本高迹下、本下迹高、本迹俱高、本迹俱下”四句分别之。此中,“本高迹下”是说佛示现菩萨之身;“本下迹高”是指菩萨示现佛身;“本迹俱高”则指佛示现佛身;而初地菩萨示现初地之相是为“本迹俱下”。天台智顗《净名玄疏》卷四载(大正38‧546a)︰“本高即是真身之极,最上无过。迹下应同,下四十一地之像,又示现九道之形声也。”
  [参考资料] 《法华经玄义》卷八(上)、卷九(下);《净名玄义》卷一;《法华玄论》卷九;《止观义例》;《观音玄义记》卷一;《念佛宝号》;《一实菩提心偈》;《草木发心修行成佛记》;宇井伯寿《佛教泛论》;《平川彰著作集》第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