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札什伦布寺(藏Bkra-śis lhun-po)


  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的主要寺院。位于西藏日喀则县色日山下。“札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系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所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应请担任本寺住持。此后,本寺成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
  寺宇依山傍水,经历代扩建,逐步成为今日规模宏伟的建筑群。总面积约三十万平方公尺。主要建筑有︰宫殿(班禅寝宫)、勘布会议厅(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部份。经学院由措钦大殿与脱桑林(Sdod-bsam-gliṅ)、夏孜(śar-rtse)、吉康(Dkyil-khaṅ)、阿巴(Sṅags-pa)等四大“札仓”及下属的六十个“康村”组成。每一札仓,包含佛殿、经堂、大厨房、辩经场以及活佛起居室。
  经学院中之措钦大殿建于明代,为全寺最早的建筑。亦为全寺僧徒集会的场所。殿内绘满壁画,梁柱上挂满卷轴画。其中一至九世班禅生平卷轴画及十六罗汉图等,是全寺最出色的佛画艺术作品。在四大“札仓”中,前三所修学显乘教义,后一所(阿巴)修学密乘经咒。另有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四世班禅的灵塔殿,乃寺内六座灵塔殿中最显著的一座。
  此外,寺内有高约二十七公尺的弥勒(藏语作强巴)佛像。据载,此像耗费青铜十一万多公斤,黄金二二九公斤,为世界罕见的大铜佛。另藏有佛像、唐朝卷轴佛画、刺绣及各种精美贵重的珍玩、供器、瓷器等物。对研究西藏文化及藏汉关系史具有重要价值。
  ◎附︰张涛〈札什伦布寺〉(摘录自《法音》第四十七期)
  札什伦布寺藏文意为“吉祥永固”。曾使用过汉文名“札什伦博”、“仍仲宁翁结巴寺”等。位于西藏日喀则近郊西南山麓,依山傍水,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金顶碧瓦,其壮丽豪华仅次于布达拉宫,周围筑有城墙,方圆三华里。是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庙。
  此寺为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即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主持兴建。根敦珠巴,后藏古墨人。小时就刻苦学习,钻研佛法。后来,拜宗喀巴等人为师,成为佛教著名人物。西元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在一大贵族的资助下,开始兴建札什伦布寺,前后历时十二年。建成后,根敦珠巴任第一任法台。到1959年,此寺法台共延续了二十一任。四世班禅罗桑曲结坚赞在1600年,对寺庙进行过扩建。以后,又经历代班禅的不断修缮、扩建,遂有今日规模。据说僧人多时达四千余人。
  寺内的大殿里,有四十八根柱子。大殿中央的佛殿内,有一世达赖根敦珠巴请藏、尼工匠精制的一尊五米多高的释迦牟尼佛的金铜像。佛像体内,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和宗喀巴的头发,以及根敦珠巴的经师西绕僧格的头盖骨。这尊佛像为札什伦布寺的主要佛像。佛像两旁,还分立着释迦牟尼的八大弟子像。大殿右侧,是慈尊佛堂,供有高十二米的慈尊佛像。像体内有释迦牟尼的舍利等物。两旁有一世达赖亲手塑的观音和文殊菩萨像。大殿左侧,是度母佛堂。里边有高三米左右的白度母金铜像。像体内有高二十公分的白度母像。
  另外,札什伦布寺的西面还有高耸的弥勒大佛堂。大殿高三十二米,面积为八百六十多平方米。堂内有弥勒佛的镀金铜像。佛高二十六点七米,手长三点二米,中指围粗一米,长达一点二米,肩宽十一点五米,耳长二点八米,眉间还有一颗核桃大的宝石,身上佩有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等饰物。这尊弥勒佛铜像,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铜佛,驰名中外。弥勒佛,藏语叫“强巴”,是藏传佛教中最受尊敬的佛之一。(中略)
  除大殿、佛堂外,寺内还有几世班禅的灵塔殿,最早的灵塔是四世班禅的。该殿始建于西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塔高十一米,金银为底,银皮裹身,并嵌有珠宝玉石等物,塔内放有四世班禅遗体。
  札什伦布寺各僧院等墙上,均绘有许多壁画。主要内容有释迦牟尼、宗喀巴等人的传记。形式变化万千,色彩鲜艳夺目,用笔细腻工谨。特别是镶嵌在寺庙围廊墙上的石板雕刻,其间众多的佛像更是栩栩如生。据传,这些石板是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从卡龙地掘出,由技艺精湛的石工雕制的。
  此寺与拉萨三大寺及大昭寺一样,过去还供有“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并专门建有供奉牌位的殿堂,每年要举行朝拜仪式,以示对清朝皇帝的臣属关系。
  寺内各种历史文物颇多。有以前手写的贝叶经和金粉写的佛经《甘珠尔》及佛经注疏《丹珠尔》,还有清朝皇帝给班禅的金册金印及封诰敕书等。另外,明清时代的各种瓷器、珐琅器,玻璃器及刺绣“唐卡”等文物也相当丰富。所有这些,都是研究西藏各个历史时期政教和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
  [参考资料] 妙舟《蒙藏佛教史》;欧阳无畏《藏尼游记》;长尾雅人《西藏佛教研究》;多田等观《チベット》;G. Tucci《Tibetan Painted Scr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