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机
“机”之一字,若用于不同场合,则有不同语义。如指事物之要,有“枢机”、“要机”等词;指作用、动作,则有“机用”、“禅机”等词;指机会时,有“契机、机缘”等词;指弟子之能力、素质,或修行者之性质、力量时,则称为“机根”或“根机”;指受教之人,则称为“对机”或“来机”;指心之作用时,称为“灵机”或“玄机”。此下所述,系指堪受佛陀教化之众生根机而言。
《法华经玄义》卷六(上),就机之语义,列有三义。即︰
(1)“微”之义︰《易》云︰机者,动之微。谓内有可发之能,故物触之则发动,此称之为机。如弩有可发之机,故射者发之,发之则箭动,不发则不前。众生有可生之善,故圣应则善生,不应则不生,故言机是微之义。
(2)“相关”之义︰系说佛之对应,与众生之机相关。即众生有善有恶,佛以慈对善,以悲对恶,各有相关之义。
(3)“机宜”之义︰指对应于众生之机感,宜慈则运慈,宜悲则运悲,各逗机宜。
盖众生之根性歧异,其机品亦千差万别,因此,佛陀施设种种法门,以逗此等群机。如为人天说人天之法,为二乘说二乘之法,为菩萨说菩萨之法,皆是对机说法。
关于机之种类,《大乘起信论》说有四种。谓如来在世时之众生是利根,不须论机类。佛灭后之众生中,有以自力广闻取解者,有以自力少闻多解者,有无自心力系因广论而得解者,有因摄名义之总持小文而取解者。
隋代三阶教之信行,在其《三阶佛法》卷四中,谓机有三阶之别︰
(1)约时而言︰佛灭后五百年以前之一切圣人为第一阶之机;其次五百年的一切坐禅声闻众生,为第二阶之机;千年以后的一切破戒读经诵经声闻众生,为第三阶之机;于第三阶,一切圣人与利根真善正见成就之凡夫,悉告灭尽,唯有空见有见之众生。
(2)约处而言︰第一阶之人居于一乘世界(即净土),第二、第三阶之人共居秽土。
(3)约人而言︰第一阶之机即一乘根机,此分二类。一是戒见俱不破之利根,指持戒、成就正见者;二是破戒不破见之人,指破戒但无逆重之犯戒,灭空有之见而成就正见者。第二阶之机即三乘根机,亦分二类。一是戒见俱不破之利根众生,二是破戒而不破正见,又若犯重罪但忏悔而得三乘之果。第三阶之机,指善恶邪正皆俱之不解脱众生。亦分二类,一是戒见俱破而执着空有之见之利根者,二是无惭无愧而持戒之钝根者。
在密教,将此大别为显教之机、密教之机二种。于密教之机又分结缘傍机与正所被机之别,结缘傍机即隔生成佛之钝机,唯受结缘灌顶而不如说修行,遂顺次往生者。正所被机有大机(称为无相胜慧之机)、小机(称为有相劣慧之机)二种,大机又分第六识发心之修行分证机、第八识发心之地前地上共分证机,及第九识发心之即到机三种。合此等总别诸类,称之为秘密九机。
净土门则将机分为定、散二种。散机又有废立、助正、傍正三种。另外,《往生记》认为往生之机,有难遂往生机与种种往生机二种。其中,难遂之机又分十三种,往生之机分智行兼备念佛往生机、义解念佛往生机、持戒念佛往生机、破戒念佛往生机、愚钝念佛往生机五种。若再细别则有三十九种。此中,愚钝念佛往生之机为往生之正机。
此外,日莲宗将之分为直、杂二种。杂机即权教之机。又有在世八机、灭后三机之二类。其中,在世八机系依天台之化仪及化法四教,将其对机分别为顿机、渐机、秘密机、不定机、藏机、通机、别机、圆机。灭后三机即正、像、末三机,又于浊末之机更分宿善机与断种恶机。断种之恶机中又有十恶、五逆及谤法三种。直机指纯法华一乘之机,此又分顺逆二缘,而以逆缘谤法之人为本门成佛之对机。
◎附一︰〈机根〉(摘译自《佛教‧インド思想辞典》)
“机根”指众生接受教法的能力。同义语有︰机、根、机缘、根机、根缘等。“机根”是“机”与“根”的合成语,以下分释其义。首先,“根”是indriya的译语,原义为能力。如眼具有产生眼识的能力,因而称为眼根,又如“信勤念定慧”是能得道证悟的五种能力,所以名为五根。基于此等原义,逐渐衍生出“众生接受教法之能力”一义。分别利根、钝根,或上中下三根的思想也随之而生。
“机”之一词,据推测系从《易经》〈系辞〉下的“几者,动之微”(“机”通“几”,兆也),与《庄子》〈大宗师〉、〈天运〉、〈秋水〉等篇的“天机”等原义发展出来的。佛教之此一用法究竟始于何时,难以确知,不过至迟在竺道生之时已经确立。竺道生在其用例中,明示了佛与众生的感应,例如他说“物机感圣,圣能垂应,凡圣道交,良机不失”(《妙法莲华经疏》)。智顗《法华玄义》卷六(上)说及“感应妙”,阐明机之三义(微、关、宜),也是基于同一想法。
机根受佛教重视有三层理由︰
第一,佛为提高教化众生的实效,不能不了解众生的素质、能力,此即所谓的“应病与药”、“对机说法”与“机教相应”。南本《涅槃经》卷二十四有一则故事,说舍利弗不能了解两位弟子的机根,逆教骨锁观与数息观,乃使二人修行无成,反生邪见。释尊于是叱责舍利弗,其后由于应机教化,二人遂得罗汉果。
第二,经过长时期发展的佛教经典,思想内容繁复多样,为令人相信全部经典悉是释尊亲口所说,对于经典内容的差异必须作一合理的诠释。诠释的理由之一,便是︰众生的机根多歧,因而教法乃有差异。道生所言“苍生之机感不一,启悟万端”(同前),实已道出教说繁复多样之所以。
第三,在中国、日本,由于末法思想流行,因而乃兴起反省自己机根的趋势。
◎附二︰〈机用〉(编译组)
“机用”一词系禅林用语,意谓玄机妙用。又称禅机禅用、大机大用。即禅僧展示超越言说之悟境以引导众生时,所用的拂拳棒喝等自由自在之用(活作略),称之为机用。《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卷三云(卍续121‧713上)︰“藕丝孔里骑大鹏,等闲挨落天边月,未审何人得此机用。”《百丈怀海禅师语录》云(卍续119‧818上)︰
“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山云︰此是显大机之用。沩山云︰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道之师。”
六祖慧能以后,此风流行。其中,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等,俱以机锋峻烈著名。
[参考资料] 《法华文句》卷五(上)、卷十(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清凉玄谈》卷七;《选择传弘决疑钞》卷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二;《释净土群疑论》卷三;《观心本尊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