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以反儒家传统、具叛逆性之思想特质而为世人所知。字卓吾、宏甫、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秃翁。生于福建省晋江县之书香世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及第,历任县学教谕、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省姚安府知府等职。万历八年(1580)辞职,寄身于湖北省黄安县耿定理家中,数年后入麻城县龙潭湖芝佛院剃染出家,未几还俗。万历十八年(1590)出版《焚书》,万历二十七年(1599)由知友焦竑协助在南京出版《藏书》。翌年被地方官下驱逐令而北游通州。万历三十年被捕下狱,罪名为“迷惑人心,扰乱风俗,侮辱圣人”,所著之书不论既刊未刊悉遭焚毁。同年自杀于北京狱中。
  李氏乃阳明学左派最后且最杰出的思想家、著作家。其特殊主张有提倡延续阳明良知说的童心说(《焚书》卷三);嘲笑灭人欲、卑功利者为伪善,盲从既成通念及名教者为假人,并以此论点展开其对文学、历史的具体性评论。在《藏书》中倒转千万世相传的是非,在列传明代人物的《续藏书》中有许多独创性的见解,其他如为商人营利活动的辩论、男女平等说、三教一致论等,以及将孔子、司马迁、王守仁、泰州学派诸氏皆视为侠者,其著述在他殁后二十余年仍遭禁印,清朝时也将他的著述列为禁书。世人对他的再认识,起自清末《国粹学报》中对《藏书》的介绍与《焚书》被收录于《国粹丛书》之后。民国以后则被赞扬为自由思想的先驱。1959及1961两年,其代表作《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续焚书》五卷(但略去附录〈李温陵外纪〉)、《焚书》六卷(新增补),皆被出版行世。
  其著述除上列诸书之外,另有佛教著述多种︰《净土决》一卷、《华严合论简要》《西方说》《念佛偈》等。且曾校阅独庵道衍(俗名姚广孝)所作《道余录》一书。此中,《净土决》主要是摘录自《归元直指集》,用意在劝人修行净土。书中赞扬《直指集》一书,能彰诸师所未彰者。《西方说》中,系以西方拟配五行中之金方。并谓金之至刚不坏,即象征我人所具佛性法身之坚固不坏。《念佛偈》则阐明本性弥陀之义;且谓念佛、参禅均可净其心意,诫人勿高视禅客而轻视净土。
  ◎附︰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三册(摘录)
  李贽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王阳明先生道学钞》,附〈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中年以前,他学不守绳辙,“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时,也没有甚么明显的宗教信仰。但在四十岁左右,开始接受王阳明的学说,五十岁左右开始研究佛经,五十四岁以后,更“入鸡足山,阅藏经不出”。他自称“流寓客子”,“既无家累,又断俗缘,参求乘理,极其超悟,剔肤见骨,迥绝理路”(袁中道︰〈李温陵传〉)。晚年隐居麻城龙潭湖时,更剃发去冠服,并把自己所居之地改为禅院,与僧无念、周友山等人谈经读书,俨然像一个出家的和尚了。(中略)
  他的思想,起初出入于儒释之间,最后则以佛理为其归宿。李贽认为,“人伦物理”都是所谓“真空”的表现,“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焚书》〈答邓石阳〉)。甚么是“真空”呢?他说︰“其实我所说色,即是说空,色之外无空矣;我所说空,即是说色,空之外无色矣。非但无色,而亦无空,此真空也。”(《焚书》〈心经提纲〉)他主张“心性本来空”(《焚书》〈观音问〉),认为“真空”即是“妙明真心”,客观世界只是它的“一点物相”,这显然是对佛教禅宗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李贽的著作很多,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其中,有关佛教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焚书》《续焚书》中。他的事迹,参见《明文偶钞》〈温陵外纪〉、袁中道的〈李温陵传〉,以及彭绍升的《居士传》卷四十三〈李卓吾传〉等。
  [参考资料] 《明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