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极乐净土
又称极乐世界、极乐国土、安乐净土、安乐世界、安养净土、安乐国、安养国等。又名西方净土、西方极乐,或单称为西方。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如《阿弥陀经》所说(大正12‧346c)︰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之原语,在梵文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法华经》皆作sukhāvatī,此“sukhāvatī”一语,意为“乐有”或“安乐”,并无极乐之意。然而“极乐”此一名称,除见于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之外,其他如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卷九、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卷一、玄奘译《称赞净土经》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不空译《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等六十余部经典皆有此词。此等译家中,尤以玄奘其人,系一忠实之译家,亦将意为“乐有”之sukhāvatī译为“极乐”,其理安在?兹试检汉译古经以明之。
《般舟三昧经》《拔陂菩萨经》《方等般泥洹经》卷下音译该语为须摩提,《大阿弥陀经》卷上译为须摩题,《平等觉经》卷一译为须摩提,卷二译为须阿提,《慧印三昧经》译为须呵摩提,或须摩提,《三曼陀□陀罗菩萨经》译为须呵摩提,《菩萨受斋经》译为须诃摩持。
此中,《平等觉经》之须阿提,应是须呵提之误写,亦即将“须呵摩提”,一略“呵”,一略“摩”字;又,《般舟三昧经》等经所译之“须摩提”,亦略“呵”字。
据日本荻原云来氏所述,“须呵摩提”系俗语之suhāmatī,此语可转换成梵语之su-khāvatī(乐有或安乐),或sukhāmatī(乐无量或极乐),或sudhāmatī(有甘露或安养)。极乐净土的思想经由各时代之流传,其原语逐渐转讹,乃至梵语、俗语交相使用;或许罗什、佛陀跋陀罗、法显、玄奘、不空等人所览之原本有“suhāmatī”或“sukhāmatī”之语,故译为“极乐”。
有关极乐净土之功德庄严,今依《无量寿经》所说,略示如下︰彼佛国恢廓广大,无变异衰灭,微妙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以自然七宝合成为地,无山岳海洋溪渠井谷,亦无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无四时春夏秋冬之别,不寒不热,常和调适。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有百千亿叶,其华光有无量种色。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亦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之法。
又有七宝诸树,周满世界;清风时发,吹之,从树演出无量妙法。散华遍满佛土,随色之次第,毫无杂乱。足履其上,陷下四寸,举足已还复如故。又用华讫,化没无遗。又有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以七宝庄严;阿弥陀佛常在讲堂中为众说法。其内外左右有七宝浴池,其中八功德水湛然盈满,味如甘露,扬无量自然妙声。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薰。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意欲食时,自然饱足。又有万种伎乐,清畅哀亮,悉演法音,无量光明焕烂,照耀国中;观音、势至等无量圣众,往还其间,神通自在,以种种供具供养教主阿弥陀佛,又往诣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此上所述诸境界,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就之相状。
此外,《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也曾说净土庄严之相,又,天亲《往生论》具列二十九种庄严,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五揭举三十种胜益,《安国钞》标二十四乐,《往生要集》卷上列出十乐;此外,说其一事一相者,则不遑枚举。此中,《往生论》二十九种庄严中,国土功德庄严有十七种,佛功德庄严有八种,菩萨功德庄严有四种。国土庄严中,第一是清净功德,第二量功德,第三性功德,第四形相功德,第五种种事功德,第六妙色功德,第七触功德,第八三种功德,第九雨功德,第十光明功德,第十一妙声功德,第十二主功德,第十三眷属功德,第十四受用功德,第十五无诸难功德,第十六大义门功德,第十七一切所求满足功德。佛功德是第一座功德,第二身业功德,第三口业功德,第四心业功德,第五大众功德,第六上首功德,第七主功德,第八不虚作受持功德。菩萨的四种功德是︰(1)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2)彼应化身于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之苦;(3)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叹诸佛如来功德;(4)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
此二十九种庄严之说与无著《摄大乘论》卷下及天亲《摄大乘论释》卷十五所出报土十八圆净之说,大抵相合;比之于《无量寿经》等,其说颇为高妙。即以极乐为莲华藏世界,胜过三界之道,广大无边际;二乘种不生等等即是。
关于净土是否摄属于三界,《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以其在地上,故不名色界,无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无色界。同书卷九十三说“有净佛土,出三界”。《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说“超出三界狱”。《往生论注》卷上、《略论安乐净土义》《安乐集》卷上等说弥陀净土非三界所摄,即承此等所说。
然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九以为净土系有漏业所成,故为三界所摄;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列举南北两地异说,谓北地师依前引《大智度论》之说,而判非三界之摄;南地师以“未断三界烦恼,亦得往生净土”,故判为三界所摄,而吉藏本人系左袒后说。据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一所述,如来所变无漏净土原非三界所摄,但就凡夫所变有漏净土有二说︰一说有漏心不离三界,三界即有漏,有漏即三界,故彼有漏净土为欲色界所摄;一说三界之名较狭,有漏之名较宽,故虽是有漏所变之净土,但极乐不为三界所摄。
关于极乐净土之住人,《大阿弥陀经》卷上、《平等觉经》卷一、《无量寿经》卷上等云彼国无有女人,女人往生皆变成男子,但《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子。古来多以后者之说系约弥陀化身而言。又,《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大智度论》卷三十四、《十住毗婆沙论》卷五等悉说彼极乐有无数声闻,但《悲华经》卷三、《大悲分陀利经》卷三、《如来智印经》及前引之《往生论》等皆云并无二乘,系纯菩萨所住之土。慧远在《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曾会通此等经论之相违。据其所述,弥陀菩萨正处,唯修小行不得往生,必临终时发菩提心,种大乘种,方乃得生;《往生论》之二乘种不生,系就终而言;《观经》等云小乘人得生系约始为言。昙鸾、智、吉藏及善导诸师亦有通释。然而,《无量寿经》等所说与《往生论》之间,其思想原已大相迳庭。《往生论》以弥陀净土为出过三界之处所,为大乘善根之界,纯属菩萨所居之土;但《无量寿经》等不说过三界之义,故不仅准许二乘凡夫往生,其庄严色相等亦与彼所谓莲华藏世界并不相类。此因极乐净土之思想经时代岁月之流逝,已有种种变迁发展;若强欲会通此二说,恐不能得其正鹄。
◎附一︰印顺〈弥陀净土〉(摘录自《华雨集》(二)第五章第一节)
菩萨在发心修行的过程中,不退菩提心(bodhi-citta)是最重要的。于菩提心得不退转(avivartika),才能不断进修,成就佛道。如退失了菩提心,那就是退转──退入二乘,或退在五趣生死,那就不能成佛了。可是菩萨道广大难行,容易退失,非怯劣众生所能成办,所以经说“往生净土”的易行道。中国佛教界,说到“净土”,似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说到“往生”,就是往生西方︰这表示了中国佛教界,对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信仰的普遍、深远。如依“大乘佛法”来说︰十方的清净国土,是无量无数的。“往生”是死此往彼的一般用语,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狱。以“往生净土”来说,“十方净土,随愿往生”,所以也并不等于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然往生西方极乐,在大乘经中,有他独到的意义,这才会形成中国净土宗那样的盛况。
十方的净土虽多,然专说净土的经典,并不太多。主要是东方不动──阿□(Akṣo-bhya)佛的妙喜(Abhīrati)净土,西方阿弥陀(Amita)佛的极乐(Sukhāmatī,Sukhā-vatī)净土。大乘经中,说到这东西二佛与二净土的非常多,可说二净土是旗鼓相当。但说东方阿閦佛土的,仅有《阿閦佛国经》一部(二种译本),而说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有三部经,更多的译本。差别的理由何在?阿閦佛净土是重智证的甚深行,阿弥陀佛净土是重信的易行道;在通俗普及的情况下,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的法门,当然要比阿閦佛净土法门盛行得多了。其实,在中国佛教界,阿□净土法门,可说已经忘失了。
专明阿弥陀佛净土的经典,汉译的有三部︰
(1)大本《阿弥陀经》,共存五种译本,经考定为︰{1}《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传为吴‧支谦译),后汉‧支娄迦谶(Lokarakṣa)译。{2}《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传为支娄迦谶译,或作曹魏‧白延译),吴‧支谦译。这二部,是二十四愿的古本。{3}《无量寿经》,二卷,(传为曹魏‧康僧铠译),晋‧竺法护(Dharmarakṣa)译。{4}编入《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这二部,是四十八愿本。《无量寿经》保存了“五大善”(五戒)及乞丐与国王的譬喻,可说是从二十四愿到四十八愿间的经本。{5}《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赵宋‧法贤译,是三十六愿本。
(2)小本《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1}《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Kumārajīva)译。{2}《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玄奘译。小本虽不说阿弥陀佛的本愿,也没有说到三辈(九品)往生,然叙述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而劝人念佛往生,简要而容易持诵,所以最为流通。
(3)《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宋‧良耶舍(Kālayaśas)译。立十六观,九品往生,是属于观相念佛的。
在十方佛净土中,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的特胜是︰在弥陀净土法门集出时,表示了一项信念︰一切佛中的阿弥陀佛,一切佛土中的极乐国土,是最殊胜的。阿弥陀佛初发心时,是世自在王(Lokeśvararāja)门下的出家弟子──法藏(Dharmākara)。法藏菩萨愿求佛道,希望成佛时的国土,在一切佛国土中是最理想的。世自在王如来为他显示了二一0亿佛国土(唐译作“二十一亿”;宋译作“八十四百千俱胝”。在这么多的佛国土中,选取最理想的,综合为一,从菩萨大行中,成就圆满庄严的净土。换言之,这不是某一净土所可及的,这是集一切净土庄严的大成,所以“令我为世雄,国土最第一”了。依菩萨大行而庄严佛土,成佛也就胜过一切佛,如初发大心时说︰“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如来智慧光的殊胜,表示身光明第一,如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所所不及也”;“阿弥陀佛光明殊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诸佛光明中之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诸佛中之王也!”经中广说诸佛的光明差别;极力赞扬阿弥陀佛为“诸佛中之王”,表示了阿弥陀佛第一的意境。
依“佛法”说︰诸佛的法身是平等的,而年寿、身光、国土等,是有差别的。依“大乘佛法”说︰佛与佛是平等的,但适应众生的示现方便,是可能不同的。这样,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的最胜第一,虽不是究竟了义说,而适应世间(印度)──多神中最高神的世俗心境,在“为人生善”意趣中,引发众生的信向佛道,易行方便,是有其特殊作用的!这可以说到佛的名号︰阿弥陀(Amita),是“无量”的意思。无数无量,“佛法”是形容涅槃(nirvāṇa)的,与阿弥陀音声相近的阿弥利哆(amṛta),译义为甘露,也是表示涅槃的。涅槃──现实生死的“彼岸”,“佛法”是究竟寂灭;“大乘佛法”是毕竟寂灭中,起不思议的妙用。据大本的古译本,阿弥陀(在一切无量中)特重于光明的无量,所以也名阿弥陀婆(Amitābha),也就是无量光佛。如《往生咒》作︰“南无阿弥多婆耶,哆他伽多夜”(南无无量光如来)。《楞严咒》作︰“南无阿弥多婆耶,哆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无量光如来、应、正遍知)。《普贤行愿品》也说︰“速见如来无量光。”光明(abha)与清净(śubha)的音相近,所以古译经名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都可以看出,无量光是阿弥陀──无量佛的主要意义。这使我们想起了东西二大净土;东方阿閦佛土,如旭日东升,象征了菩萨的初发大心,广修六度万行,长劫在生死世间度众生,而归于成佛、入涅槃;是重智的。西方阿弥陀佛土,如落日潜晖,不是消失了,而是佛光辉耀于那边──彼土(彼岸,也就是涅槃异名);重于佛德的摄受,重于信行。这所以极乐世界在西方;佛告阿难(ānanda)︰“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阿弥陀佛作礼”;十六观中,初观落日,“见日欲没,状如悬鼓”。阿弥陀佛起初是重于无量光的,应有适应崇拜光明善神的世俗意义,但晋‧竺法护译本以下,都作无量寿(Amitāyus)佛了。生命的永恒,是世间众生所仰望的,所以有“长生成仙”、“永生天国”的宗教。无量光明──慧光普照与慈光的摄受,对一般信众来说,不如无量寿,所以后代都改为“无量寿”了。小本《佛说阿弥陀经》说(大正12‧347a)︰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鸠摩罗什的译本,以阿弥陀──无量佛为本,综合了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还是无量光在先。玄奘译本及现存梵本,以无量寿在先而无量光在后,这是适应世俗所起的转化。
◎附二︰印顺〈极乐国土〉(摘录自《往生净土论讲记》)
(前略)净土不但有,而且极多,且有殊胜各别。佛教界又有言唯心净土者,认为净土唯在人心中,心外实无净土。如是说法,大违佛意。须知世界唯心所现,是说固是,但既如是说,须知秽土亦是唯心所现。今承认唯心所现之秽土为现前实有,何以又不承认唯心所现之净土为实有?故既信净土,必信其实有,不可执理废事。
又关于极乐世界,向有小小论诤。即此净土究为佛之报土,抑化土(即佛应化之世界)?向来言佛(姑约二身说),有法身、应化身。法身之土为实报土,应化身之土为化土。今此净土如为报土,则罪恶众生何能到达?如为化土,则未断烦恼众生,亦可仗自愿力及佛愿力,得以往生,但此土似又不甚究竟。今此问题,虽不必深究,但如从各本《阿弥陀经》看,此土似专为化导秽土众生,而现为摄引者。若依《般舟三昧经》言,修成者得阿弥陀佛现身为之说法,而行者是时起念作观︰“佛宁有来?我宁有去?不去不来,而佛现前,知由心现。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如此观法。从而悟入诸法实相,如此往生极乐,则极乐世界即非应化土。彼华开见佛,悟无生忍时,其净土不在东方,不在西方,乃遍一切处,而为报土矣。大藏经中有关极乐净土者极多,非止今一般所说三种而已。其各经所述净土,有叙为佛之报土者,有为应化土者,故引起古人种种诤辩。如云“念佛即生极乐”。一种人解释为念佛必定往生,如所谓带业往生。另一种人则认为此乃“别时意趣”,即说为往生,非即往生,乃累世展转进修,终必往生之义,非指现生即往,如俗言一本万利,乃逐渐营生,攒积而得,非投一文即可得万利也。此种异解,当然皆从对佛身土之不同了解而生。其实净土只一,而见为报土、化土,全视众生修行程度而定。而修行功深,仍可在化土得法身,则此化土亦不离报土也。
何故欲往生极乐耶?何故发是愿耶?须知净土法门乃大乘法门,小乘无十方净土,故求往生净土为大乘特色。而大乘要义,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念佛不离此大乘心境,则与生极乐意义相符。如只为离苦得乐,则是小乘根性矣。但发大乘心,何故求生极乐?因秽土因缘不具足,学佛不易,虽发菩提心,而障碍特多。生老病死,毫无把握,故须往生极乐。“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决不致退失大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说︰如来有胜方便,勿令退转(退失菩提心),即此之谓。可见往生之究竟意趣,乃在不失菩提心。至于八地菩萨马鸣与初地菩萨龙树之生净土,与凡夫求生,大不相同。登地菩萨之已悟无生忍者,随愿往生净土,如水之趋壑,乃势之所必至,与发心求生者不同也。故众生无高下,悉可生之,惟不发菩提心者不预焉。
[参考资料] 《法华经》卷六;《大乘起信论》;慧远《无量寿经义疏》;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吉藏《无量寿经义疏》;《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窥基《阿弥陀经疏》;元晓《阿弥陀经疏》;《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卷六;《净土十疑论》;《西方要决》;《念佛镜》;矢吹庆辉《阿弥陀佛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