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柏林寺
位于河北省越县城内东隅。原称观音院,南宋时改为永安院,至金代始改成今名。此寺曾是唐代著名禅师赵州从谂所居,故闻名于世。大雄殿内的弘治碑载云︰“当时游访者,必先柏林,次临济,次五台,共为名刹可知矣。”可窥一斑。
此寺因有七层八角的赵州古佛灵塔(俗称白塔),故亦别号白塔寺、古佛寺。塔前有其重修塔碑,又大雄殿前有灵塔记碑,殿后有元代月溪圆明朗师碑。附近又有陈纪撰文之明碑。碑文中曾略述此寺历史,其文云︰“按志及古碑创建于汉,始名观音院,南宋中更名永安院,金天德中,改为柏林禅院。我朝国初改今名,(中略)在晋唐兴替无所考。五代时,祖师真际化行燕赵,赐号古佛真际光祖国师。大元时,祖师月溪,禅价高重,赐号普照月溪大禅师。(中略)是二师者,先后相继,培植恢拓亦至矣。”
方丈室的正面龛内,安置有赵州塑像,其背后原有全身石刻像,左右有半身石刻像、六角石幢等。然今皆无存,仅留僧舍数间及七层八角之真际禅师塔一座。
[参考资料] 《大清一统志》卷三十二。
柏林寺
位于河北省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东侧。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明‧正统十二年(1447)及清‧康熙、乾隆时均有修葺。康熙曾亲题“万古柏林”匾额,悬于大雄宝殿正中。寺坐北朝南,主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无量殿、正殿(大雄宝殿)与维摩阁等。寺内碑刻、匾额多为雍正、乾隆所题。
寺内原藏有自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三年(1738)刻制的“龙藏经版”,共七万八千二百三十块,是我国释藏中唯一保存较完整的经版,历史价值颇高,然已于1982年移至智化寺保存。此外,原还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铸造的大铜钟一口,因钟上刻有《华严经》经文,故称华严钟。钟高二点三七公尺,直径一点六八公尺,重二二六八公斤,铸造精丽,现已移至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
1949年后,此寺被改为北京图书馆古籍部,1987年图书馆迁址后,中共政府又将其改辟为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