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染心


  指被烦恼染污的心。又称为染污心。《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云(大正2‧190b)︰“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坷心者,慧不清净。”《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云(大正25‧239b)︰“随所著生欲,随欲染心,随染心趣向。”二者皆将受贪欲等染污的不净心称为染心。又,《胜鬘曼经》〈自性清净章〉云(大正12‧222b)︰“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大乘起信论》承此意云(大正32‧577c)︰“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此谓自性清净心虽本性清净,但为无明烦恼所染,而成为染心。
  《大乘起信论》说此染心有六种之别,即(大正32‧577c)︰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此中之“执相应染”即是我执,于二乘及菩萨的信相应地断除。“不断相应染”即是相续生起之分别起的法执,于净心地(即初地)断除。“分别智相应染”即是俱生起的法执,于第二地(即具戒地)以后渐断,于第七无相方便地断除。“现色不相应染”即是显现所取境界的妄心,于第八自在地断除。“能见心不相应染”即是能芋糊心,于第九地心自在地断除。“根本业不相应染”即是妄染心的自体,于第十究竟地断尽。又说前三者名为相应染心,后三者名为不相应染心,前三者因其相粗,依境而起,与染用、心相应,故名为相应。后三者因其相微细,非别起而为性成,故名为不相应。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卷二十八、卷三十八;《俱舍论》卷十;《顺正理论》卷二十八;《俱舍论光记》卷十六;《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