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染污(梵kliṣṭa,巴kiliṭṭha,藏ñon-moṅs-pa)


  染浊污秽之意。乃烦恼之别名。又称为杂染或染。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三云(大正31‧169b)︰“言染污者,此业与烦恼相应,故名染污,又从染污生,故名染污,能感六道生死染污果报,故名染污。”又,《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说众生之染污,有烦恼染污、业染污、生染污三种。其中,烦恼染污又称为烦恼杂染,即指诸烦恼;业染污又称业杂染,即指诸不善业;生染污又称生杂染,即指诸生死果。《辩中边论》卷下说此中之烦恼杂染,有诸见、贪瞋痴相和后有愿三种,以空智、无相智和无愿智为能对治。业杂染即是所作的善恶业,以不作智为能对治。生杂染有后有之生、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后有相续三种,以无生智、无起智、无性智为能对治。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五在此三种之外加上障杂染,而认为共有四种杂染。又,《俱舍论》卷六阐明诸染污法生起之因,说心心所法是由异熟因以外的遍行等五因所生的。染污色及不相应行是由异熟因、相应因以外的遍行等四因所生的。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十八;《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入阿毗达磨论》卷下;《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卷二;《俱舍论》卷十八;《顺正理论》卷十八、卷二十;《显扬圣教论》卷一;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二、卷三;《成唯识论》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