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栖霞寺
位于江苏南京市东北二十公里栖霞山中峰西麓。始建于南朝齐‧永明元年(483,一说七年)。
相传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处士明僧绍(即明征君)隐居摄山(即栖霞山),与僧法度结为莫逆。南齐时,舍宅为寺,取名栖霞精舍,请度居之。其后,三论宗初祖僧朗、僧诠、慧布等人相继来住。至唐代,改名功德寺,增建琳宫梵宇四十九所,极为壮观,与山东灵岩寺、荆州玉泉寺、天台国清寺齐名,合称四大丛林。复因唐高宗撰明征君碑文,书法家高正臣书,后遂改名隐君栖霞寺。南唐时,高越建舍利石塔,改称妙因寺。宋代曾称普云寺、栖霞禅寺,元代称岩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虎穴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勒书栖霞寺,沿袭至今。
清‧咸丰五年(1855)全寺毁于火,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寺僧宗仰重建,其后续有增建。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阁、藏经楼、摄翠楼等。大佛阁又名无量寿殿,坐身高约十公尺,佛座高约二公尺。寺后山崖凿有众多佛龛、佛像,称千佛岩,与大同云冈石窟齐名。又,寺内另存有舍利塔,建于隋‧仁寿元年(601),五代南唐(937~ 975)时重建。八角五层,高约十五公尺,为仿木结构石塔,基座及塔身雕饰精巧,塔基上并刻有释迦八相图。
◎附︰〈栖霞山石窟〉(编译组)
栖霞山石窟位于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栖霞寺舍利塔东无量殿后的山崖上。栖霞山古名摄山、伞(伞)山。据南朝江总持撰〈摄山栖霞寺碑铭〉及《高僧传》卷八〈法度传〉等所载,齐高宗建元年间(479~482),明僧绍来游此山,结茅茨而居。齐武帝永明元年(483,一说七年)舍所居为栖霞精舍。栖霞之寺,由此创名。又谓摄山西崖石壁中夜放光,现无量寿佛及殿宇焜煌之状,明僧绍等遂谋凿石为像,绍卒而未果。次子仲璋继承其志,于齐‧永明二年,在西崖凿无量寿佛及菩萨像。其后,齐‧文惠太子等人各依崖之上下深广,就石壁凿像,或二、三尊一龛,或五、六尊一龛,号称千佛崖。
当时共有佛龛二九四个,佛像五一五尊,装饰富丽,金碧辉煌,与大同云冈石窟南北齐名。宋、明二代,曾进行修葺,并有增补。千佛岩中道有南唐书法家徐铉题名石壁,另有宋代游九言书“古千佛岩栖贤寺”七大字,及明重修佛龛之题名石刻等。现佛像除少数完好外,大部分破损,现正予修复。又,《高僧传》卷十一〈释僧祐传〉云(大正50‧402c)︰“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侧。”据此可知,僧祐尝参与千佛崖造像工作,其所雕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正反映出净土思想在南朝之流行。
[参考资料] 《广弘明集》卷十七;《续高僧传》卷十、卷二十、卷二十五、卷三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九;《宋高僧传》卷十七;《佛祖统纪》卷六;《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大明高僧传》卷四;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