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根本智(梵mūla-jñāna,藏rtsa-baḥiye-śes)


  指根本之智。又名根本无分别智。为“后得智”之对称。即诸智之根本,契证真如妙理的无分别智。如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云(大正31‧363c)︰“根本无分别智谓正证慧。”《成唯识论》卷十云(大正31‧56c)︰“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盖此智虽离诸推求推察等粗动的行解、分别的智用,而名无分别,然其性并不暗昧。所谓正证慧,任运照法体,契会真理,故又名如理智、实智或真智。为智之正体而非化用,故又名正体智。十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即属根本智。
  有关加行、根本、后得三智的分野,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云,譬如哑人求受境义,却不能言说,此为加行智;譬如哑人正受境义,寂无言说,此即根本智;譬如非哑人受境义已,如其所受而起言说,如是则属后得智。关于根本、后得二智的分别,可以颂表达(大正31‧366a)︰“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目,后得智亦尔。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色像,后得智亦尔。”
  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九云,根本无分别智有三种差别。
  (1)喜足无分别︰谓诸菩萨住异生地,若得闻思觉慧究竟,便生喜足作是念言,凡所闻思极至于此。由喜足故不复分别,故名喜足无分别智。
  (2)无颠倒无分别︰谓声闻等通达真如,得“无常”等四无倒智,而无“常”等四颠倒分别,故名无颠倒无分别智。
  (3)无戏论无分别︰谓诸菩萨应知菩萨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无戏论。应知,此智所证之真如超越名言路、世智境。由是名言不能宣说,于诸世间智不能了知。故名无戏论无分别智。
  ◎附一︰〈后得智〉(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后得智(梵pṛṣṭha-labdha-jñāna藏rje-lathob-paḥi ye-ścs)即在获得根本无分别智之后所生起的智慧。又称无分别后智、后得无分别智。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云(大正31‧363c)︰“后得无分别智,谓起用慧。”《成唯识论》卷十亦云(大正31‧56c)︰“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
  此后得智由根本智所引,能了知依他如幻之境,故又称如量智、权智,或俗智。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根本智非能分别、非所分别。相对于此,后得智为所分别、能分别。于十波罗蜜中,此智配属于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
  依无性《摄大乘论释》卷八所说,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即通达思择、随念思择、安立思择、和合思择、如意思择。
  ◎附二︰印顺《辨法法性论讲记》(摘录)
  无分别智,主要是证悟法性的证智,但依经立论,有三种无分别智︰(1)加行无分别智,(2)根本无分别智,(3)后得无分别智。什么是加行无分别智?这是在没有证悟,得根本无分别智以前,修唯识观行。如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无得有得加行,其中所取相不可得,能取相不可得,真如相不可得,那种观察慧,是无分别的观察,名无分别观。没有得到证悟的无分别智,但依无分别的观慧为加行,能引起这真正的无分别智,所以这种智慧,名为加行无分别智。众生一向是虚妄分别,处处分别,所以流转生死。要离分别,却不可能一下无分别,佛法的方便善巧,就是用分别来破除分别。无分别观察,观察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不可得,这种观察慧,也是一种分别,但不是随顺世俗的分别,虽还是分别,而是随顺胜义,向于胜义的分别,有破坏分别,破坏种种妄识的功能。所以修唯识无分别观,无分别观也是分别抉择;依无分别的分别,渐次深入,达到虚妄分别的彻底除遣,证入无分别法性,以分别观智,遣除虚妄分别,譬喻很多,例如以小橛出大橛。如竹管里本来是空的,但有木橛塞在里面,有什么办法恢复竹管的中空呢?可以另取一根小木橛,对准大的木橛,用力推击他,等到大木橛出来了,小木橛也跟着出来了,恢复了竹管中空的本相。分别抉择的无分别观慧,是分别而遣除分别,所以名为加行无分别智。
  根本无分别智,是证悟法性的无分别智,于一切法都无所见。以中国佛学来说,这是但空(偏空),或是但中了。其实,菩萨现证法性是超越了一切相对界,体证真如,是超越的绝对,而不是拟议的圆融。菩萨在定中证悟了,出定以后,起二种心︰一是一般的有漏世俗心,一是无漏的分别心。无漏的分别心,依无分别智证悟而起的,所以名为后得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也有二类︰(1)离二取相,离名言相的真如,但不是亲证真如的。后得无分别智的体悟真如空性,如从梦中醒来时,觉到方才梦境是这样的,其实那时的心境,知道梦境而与梦里的境界不一样。根本无分别智是离相的,后得无分别智是有相的,所以是带相观空的。(2)后得无分别智,能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我们口说如幻如化,认识到的一切法,都是计执为实有的,那里能知道如幻如化?证悟真如以后,起后得无分别智,才能了解世间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中略)
  根本智证真以后所生起来的智慧,是后得无分别智。后得,就是证真以后所得的。后得智的业用,有二︰第一“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通达一切所知相,是通达一切法的如幻如化,种种无尽的,一切一切的所知法相。所以说︰根本无分别智是平等智,后得智是差别智。佛菩萨不但通达平等真性,也依后得智,善巧一切,于一切无所不知。
  有了这悟入一切所知相,所以能完成二大工作︰“严净诸佛土,成熟诸有情。”龙树菩萨也说︰菩萨得了无生法忍(般若证悟法性)以后,就没有别的事了,专于方便利他,严净佛土,成熟众生。严净佛土,是菩萨遍到十方佛土,种种供养庄严,见佛,闻法;广修种种功德,庄严佛土。等到修行圆满成佛,就实现了最清净最圆满的佛土,不但庄严法身佛净土,还能引摄菩萨,于诸佛法会中,受用法乐︰这就是严净诸佛土。成熟有情,只是应一切根机,现身、说法。有人天善根的,以人天法而成熟之;有声闻、缘觉善根的,以声闻、缘觉法门而成熟之;有大乘善根的,以大乘法门成熟他──使他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广度众生,究竟成佛。成熟,或译成就,就是使他成法器,善根成熟而能解脱。菩萨后得无分别智的利他,不外乎救度众生与庄严佛土;在利他中,完成佛果。小乘与大乘,这就是根本不同处;小乘以“自利”为主,以解脱自身的生死,为唯一大事。对于众生,只是随缘摄化。有时往来出入,见到了人,多少说几句佛法,要他归依三宝,或劝他布施,持戒;有智慧善根的人,为说四谛法门,不能说不救度众生。但声闻的化度众生,是随缘的,缺少主动的大愿,所以不能为人作“不请之友”。菩萨就不同了,菩萨以悲愿方便,利他为先,从根本无分别智起后得智,起无方妙用的时候,能与众生以不同程度的救度,尽未来际为众生。而且,声闻但重视有情的净化,菩萨更重视环境,也要净化国土。如阿弥陀佛完成了庄严清净的极乐世界,能摄受无数人到那边去,净土中容易修学,容易成就,容易不退转。大乘法一定会说到净土的,这就是菩萨后得智所起业用的特胜。
  后得智的第二业用,是“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佛智的名称很多,如一切智、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一切种智是一切法门通达一切法的佛智;一切相智,是通达一切法的一切相。所以一切相智与一切种智,意义相近,都是通达无尽一切法的佛智。这是菩萨的后得智,到了究极圆满,就成为佛的一切相智,所以是后得智所起的。
  菩萨遍知──无分别智的业用差别,共有五种︰前三种属于根本无分别智的业用,后二种属后得无分别智的业用。
  [参考资料]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成唯识论》卷九;《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末);《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二(中);《百法问答钞》卷四、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