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根本烦恼(梵mūla-kleśa,藏ñon-moṅs dṅos-gshi)
“随烦恼”之对称。又名根本惑或本惑。即诸惑之体,包含贪、瞋、慢、无明、见、疑等六种烦恼。《俱舍论》卷二十云(大正29‧108a)︰“根本烦恼现在前时,行相难知,故名微细。”《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1b)︰“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此中,贪可分为欲贪、有贪,而说七随眠;见可分为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加上其他的五烦恼而成十随眠。此外,亦可析为九十八使、一二八根本烦恼等。
◎附︰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第八章(摘录)
“烦恼”(kleśa,kilesa)又译作“惑”、“尘劳”、“染”等名。这是指潜在内心深处的邪恶性格与偏见。此等性格与偏见一遇机缘,便表面化为行为,而扰乱自己的身心,障碍学佛的理想。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将烦恼分为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两种。根本烦恼包含下列六种︰
(1)贪(lobha,rāga,abhidhyā,abhijjhā,贪欲)或爱(tṛṣṇā,taṇhā),皆为同义语。欲界的贪欲是欲贪或欲爱。色界的贪欲是色贪,无色界的贪欲是无色贪,此后二者也称为有爱。贪欲就是对所好对象的爱着。
(2)瞋(dveṣa-dosa,pratigha,paṭigha,vyā-pāda,瞋恚、恚、怒),即指对不喜欢的对象的反抗、拒斥与瞋恨。随烦恼所说的忿、恨、害等都是瞋的部类。忿(krodha,kodha)是激烈的怒、就是痫癪。恨(upanāha)是瞋恚在心中积结的“怨恨”。害(vihimsā)是由瞋发出行动而加害别人的心。
(3)慢(māna),是抬高自己轻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情。有三慢、七慢、九慢等种。三慢是我胜慢(atimāna,过慢)、我等慢(māna)、我劣慢(avamāna,卑慢、卑下慢)。七慢是慢、过慢、慢过慢(mānāti-māna)、卑慢、增上慢(adhimāna)、我慢(asmimāna)、邪慢(mithyāmana,mic-chāmāna)。九慢是由三慢各再加上胜、等、劣三等而成。
还有,慢是类似随烦恼中的憍(mada)。它是对家世、财产、地位、权势、盛壮、健康、博识、美貌、能力等等的自豪,普通又称为骄慢。但是根本烦恼中的慢与随烦恼中的骄有所区别。慢是与他人比较而后的自豪,骄是未经比较的本身的自豪。
(4)无明(avidyā,avijjā),就是愚痴(moha,痴),与十二缘起中的无明相同。不知道四谛缘起的道理,以自我为中心,而没有公平正确之真实智见。无明是出于我执的邪分别性,邪心是无明之体,而无明是一切邪恶烦恼的根源。
(5)见(dṛṣṭi,diṭṭhi),是一切邪恶的见解,指佛教以外错误的想法,也就是六十二见。而说一切有部等派将它归纳为五见。五见简述如下︰
{1}身见(satkāya-dṛṣti,sakkāya-diṭṭhi,有身见、萨迦耶见),视五取蕴为有我(自我)、有我所(我之所有)的想法,是一种实体式的见解。
{2}边见(antagrāha-dṛṣṭi,antaggāha-diṭṭhi,边执见),是这些偏于极端的错误想法︰世间是常、是断、有边、无边;肉体与灵魂为同、为异;如来死后是有、是无等等。此外,又有苦见、乐见等边见。
{3}邪见(mithyā-dṛṣṭi,micchā-diṭṭhi),广义是指一切邪恶的见解。但在这里则指十事之邪见,也就是不布施、不献供、不祭祀、无善恶业的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来世)、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无修行证果的宗教家。此十种不承认善恶业报、三世因果的错误见解,即是十事邪见。邪见也指不承认佛教的因果缘起法、依修行开悟的佛陀与僧宝。亦即否定三宝。而否定因果是决不能进入佛教教法的,这种邪见是最坏的。
{4}见取(dṛṣṭi-parāmarśa ,diṭṭhi-parā-māsa,见取见),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恶见,即认为自己的意见为绝对确实的真理,而其他人说的全都是错误,也就相当于现代之具排他性的意识形态。
{5}戒禁取(śīlavrata-parāmarśa,sīlab-bata-parāmāsa,戒取、戒禁取见),是外教为了得到解脱及生天而立誓守的戒,如狗戒、象戒、苦行等等,这种是错误的想法。它绝不会导入解脱或生天。说一切有部将其区分为非道计道(不是解脱道而看成是解脱道)的戒禁取、与非因计因(不是生天的原因,而将它当作生天的原因)的戒禁取两种。
{6}疑(vicikitsā,vicikicchā),指怀疑三宝,怀疑善恶业报,怀疑三世因果,怀疑四谛与缘起等。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卷五十、卷五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四十五;《成唯识论》卷九;《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卷九(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俱舍论光记》卷十九、卷二十;《瑜伽论记》卷八(下);《百法问答钞》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