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根本识(梵mūla-vijñāna,藏rtsa-baḥi rnam-par-śes-pa)
指眼等六识所依之根本心识。略称根识。《成唯识论》卷三谓,大众部所传之阿笈摩(阿含经)中即有此说,其文云(大正31‧15a)︰“名根本识,是眼识等所依止故,譬如树根是茎等本,非眼等识有如是义。”此根本识即大乘家所谈之第八阿赖耶识,是眼等六识之所依,因此必在六识之外。
又,《唯识了义灯》卷四(本)列举十六种阿赖耶识之异名,其中之根识,即此根本识。
◎附︰印顺《唯识学探源》下编第二章第五节(摘录)
大众部的根本识,是六识生起的所依;无著论师在《摄大乘论》里,早就把它看成阿赖耶识的异名。论上说︰“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世亲《释论》卷三,作了简单的解说︰“谓根本识,为一切识根本因故;譬如树根,茎等总因,若离其根,茎等无有。”
“如树依根”的依,世亲解释做诸识的根本因。护法《成唯识论》卷三,说“是眼等识所依止故”。有人望文生义,说世亲是约种子作亲因说的,护法是约赖耶现行作六识俱有依说的。其实,大众部并不如此,世亲也是从现行的细心而说。像世亲《三十唯识论》说的“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几曾有种识的意味?这生起六识的细心,像树茎、树枝所依的树根一样。在这里,见到了本识思想的源泉,也见到了“本识”名字的成立。《解深密经》的阿陀那识,《楞伽经》的一切根识,都是直接从这“根本识”演化而出。本识思想的成立,虽说与真我、细蕴、细心都有关系,虽可说是这些思想共同要求的合流,但比较主要的,要算大众部的根本识,分别论者的一心,经部的集起心。它们在建立的目的及说明上,各有它的侧重点;而根本识的重心,在说明心理活动的源泉。
根本识与大众系末宗异义的细意识,只是一体的两面,应该把它综合起来考察。这要从六根说起︰五色根,佛弟子间有两个不同的看法︰萨婆多它们说眼等五根是微妙不可见的色法。根的作用,是摄取外界的相貌;因色根取境的功能,才能引起眼等五识,识的作用是了别。还有大众部它们,说眼等只是血肉的结合,它根本没有见色、闻声的功能,见色闻声的是五识。大众系既没有把引发精神活动的能力,给予五根,五根只是肉团,那末对于根身灵活的感应,与所以不同非众生的色法,自然要给以其他的解说,这当然是意根了。谈到意根,各方面的意见更庞杂。上座系的铜鍱部,说意根就是肉团心,就是心脏;它把意根看成了物质的。其它学派,一致把它看做心法,这当然要比较正确得多。佛说十二处总摄一切法,如果把意处的意根,看成色法,那一切心心所法,又摄在那一处呢?在意根是心的意见里,又有过去心与现在心两派︰说一切有系,是主张过去心的︰它们不许二心同时现起,不许六识外别有细心,所以说刹那过去的六识,能引起后念的六识,叫意根。但意界是常论者,和大众部,是在六识以外建立一个恒存的细心,这细心有生起六识的功能。
意根,在十八界里属于意界。无间灭意论者,虽巧妙的解释了意界与六识界的差别,事实上并不能显出意界有什么特性。依《中阿含》〈嗏帝经〉看来,意根不但是意识,也是五识生起的所依。凡是论到六识的生起,是不能离却意根的。大众末计的“心依于身”,说明了因心的执取五根,才能遍身生起觉受。执持根身而起觉受,与五识的是否生起无关,与识上的苦受乐受也不同。像入定或熟睡的时候,虽然不起五识与相应受,但出定与醒觉以后,我们还感有一种怡悦或劳顿的领受。假使熟睡时没有任何身体上的感觉,那醒后的身识与意识,也不该有因熟睡而生劳倦之感,这就是细心执受的明证。依大众部的见解,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五根只是肉团。细心执持肉体,才能起觉受,生六识。总之,大众部的细心说,是遍藏在根身之内而无所不在;它与根身有密切的关系。众生与非众生,生存与死亡的分野,都在这里。认识作用的六识,也从它而起。细心的觉受,是生命的表象,是微细的心理活动。
唯识学上的本识,本来着重在生命缘起;在生命依持与现起六识的作用上,涌出了深秘的本识思想。后代的大乘唯识学者,虽也片段的叙述到这些,而把重心移到另一方面。不过,我们应该知道,细心的存在,是不能在持种受熏上得到证明的。
[参考资料] 陈译《摄大乘论》卷上;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成唯识论》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卷七(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