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根边蕴(梵mūlāntika-skandha,藏gshiḥimthaḥ-las byuṅ-baḥi phuṅ-po)


  “一味蕴”之对称。指由微细意识所起的有间断的五蕴;乃小乘经量部所立。《异部宗轮论》云(大正49‧17b)︰“有根边蕴,有一味蕴。”《异部宗轮论述记》释云(卍续83‧465下)︰“有根边蕴者,根谓向前细意识,住生死根本故说为根。由此根故,有五蕴起,即同诸宗所说五蕴。然一味蕴是根本故,不说言边,其余间断五蕴之法是末起,故名根边蕴。”
  ◎附︰印顺《唯识学探源》下编第三章第四节(摘录)
  《异部宗轮论》说︰“有根边蕴,有一味蕴。”
  二蕴的含义,《宗轮论》与各种论典,都没有详细的说到;只有窥基的《述记》曾这样说︰“一味者,即无始来展转和合一味而转,即细意识曾不间断,此具四蕴。(中略)根谓向前细识,生死根本,故说为根。因此根故,有五蕴起。(中略)然一味蕴是根本故,不说言边。其余间断五蕴之法,是末起故,名根边蕴。”
  他把一味蕴,看做微细的心心所法,是没有色法的四蕴。一味相续的细心,是生死的根本,是间断五蕴所依而起的根本。这一味而转的细心,与论文的“诸蕴从前世转到后世”,不无矛盾。我们应当另求解释,《大毗婆沙论》卷十一,曾叙述到不明部派的二蕴说。把它对照的研究起来,觉得这与经量本计(说转)的二蕴说,完全一致。以《婆沙》的二蕴说,解释说转部的诸蕴移转,是再好也没有了!《婆沙论》说︰“有执蕴有二种︰(一)根本蕴,(二)作用蕴。前蕴是常,后蕴非常。彼作是说︰根本作用二蕴虽别,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忆本所作。以作用蕴所作事,根本蕴能忆故。”
  《婆沙》的二蕴说,虽在说明记忆的现象,但记忆与业果相续,上面曾一再说过,在过去所作的经验,怎样能保存不失的意义上,是有共同意趣的。这二蕴说,依生灭作用的五蕴现象,与恒住自性的五蕴本体,从体用差别的观点,分为作用、根本二蕴。这本来与有部的法体与作用大体相同,但有部关于业果相续与记忆作用,纯粹建立在生灭作用的相似相续上;二蕴说者,却把它建立在诸法的本体上。
  他们的思想分化,仍然在说明诸行无常,又怎样可以从前世移转到后世的问题。刹那生灭的诸行,不能从前生转到后生,这几乎是各派见解所共同的。但有部主张有假名补特伽罗,就有移转的可能。犊子部等,认为有不可说我,才能移转。说转部主张有常住的一味的根本微细五蕴,所以有移转。依法体恒存的见地,从前所作的,现在还可以记忆;自作自受,也就可以建立。一味的根本蕴,是诸法的自体,是三世一如,是常住自性,这在有部也是许可的,只是不许在法体上建立记忆等罢了!这一味的根本蕴,确乎是种子思想的前身。在间断的五蕴作用背后,还潜伏着一味恒存的五蕴;一味的五蕴,是生起间断五蕴的根本。这二蕴,拿种子思想来说,就是种子与现行。种子说,虽是依一味蕴等演化而成,但在时间上,比较要迟一点。像窥基的一下就用种子、细意去解说它,不免有据今解古的毛病。说转部的二蕴说,是从有部分出的初期思想。《异部宗轮论》,除了几点特殊的教义而外,也说说转部与有部大体相同。所以用有部法体与作用的思想去解说它,比种子说要正确得多。
  正确理解了一味蕴,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也就可以解说。胜义,小乘学派,每把它认为与真实的意义相同,与世俗的假名相对。既说是胜义补特伽罗,必然是有体的。说转部的二蕴说,虽采用了体用差别的见解,但在建立补特伽罗的时候,却不像有部那样单建立在生灭作用的相续上。依《婆沙论》所说,它是总依根本与作用二蕴,在体用不离的浑然统一上建立的。这和犊子部有同样的见解。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与犊子系的不可说我,究竟有什么不同?或许是在三世实有与过未无体吧!总之,说转部建立一味常存的根本蕴,一方面是前后相续记忆过去的本体,一方面又是间断五蕴生起的所依。它的目的,还在解决这严重而迫切的问题。
  [参考资料] 《异部宗轮论萤烛钞》卷下;《异部宗轮论述记目论》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