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格西
西藏格鲁派(黄教)僧人的学位总称。意为善知识或良师益友。此名称起源甚早,在古代西藏王朝时期所立的“噶琼寺赤松德赞盟书誓文碑”中,即有赞普子孙欲从僧人中选任善知识学习佛教的记载。格鲁派兴起后,格西成为学位,只授予修显宗达到一定程度的人。
格西的等级,拉萨三大寺与扎什伦布寺不同。以三大寺系统为例,共分四级︰第一等“拉然巴”,意思是拉萨的博学高明之士;第二等“磋然巴”,意思是全寺最卓越高明的人;第三等“林赛”,意思是从寺院里选拔出来的才学之士;第四等“朵然巴”,意思是在佛殿前经过辩论问难考取的格西。在色拉寺这一等级的格西称为“日然巴”。
其中,一、二两级需经噶厦政府最后审定,拉然巴每年取十六名,第一名至第七名按名次排列,第八名以后不列名次顺序。磋然巴每年七名。第三、四两级的考试和认定,不必经过噶厦政府,由各寺自行决定。林赛每年每寺八名,朵然巴则每个札仓每年一名。以上名额,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可破例多录取几名。
格西考试每年八月分,以札仓为单位在法园举行。采辩论方式,由札仓堪布主持。受试者须经五位高僧口试问难。每位高僧口试一部大论,一般顺序是先考世亲的《俱舍论》,其次是功德光的《戒律本论》、月称的《入中论》、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最后考法称的《释量论》。考题由堪布决定,考试时再口授给负责口试的高僧;每部经典只考一次,以一个中心主题进行问答。考后第二天,堪布召集所有受试者,按成绩宣布录取名单。
凡考乖一、二级格西者,还要经过两次复试。第一次是十月,在罗布林卡举行;第二次则在正月的祈愿大会期间复试拉然巴格西,在二月的传小召会上复试磋然巴格西。复试结束后,考取拉然巴格西者由宗喀巴在甘丹寺的法座继承人“甘丹赤巴”(甘丹寺座主,为仅次于达赖与班禅的格鲁派僧衔)率领,绕行大昭寺一周,以示荣耀。此外,新考取的格西向例要供养全札仓的僧众每人茶、粥各一碗,并发放布施,因此花费颇为可观。但另一方面,他们(尤其是拉然巴格西)在藏族社会享有很高的地位,也受到极大的尊敬。藏族人民对考格西的人都尽力布施供养,认为那是一种“功德”。(取材自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