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桂林磨崖佛群


  雕凿于桂林西山、叠彩山、洑波山一带巉岩石洞中的佛像群。佛教传入桂林的年代已不可考。但根据调查,现存最古老的寺院是位于漓江西岸,隋代所建的开元寺(唐代改为兴善寺)。接着,唐代在此也曾兴建数座名寺,如西山的延龄寺、龙潭岩的龙隐寺、老君山的华盖庵、月牙山的栖霞寺,以及叠彩山的定奥禅林等刹。虽然这些寺院都已不复存在,但被认为是延龄寺旧址的西山观音峰,却遗留有数百尊石佛群。此外,洑波山还珠洞更完整地保存了大批唐代的磨崖佛像,成为研究南方佛教的珍贵资料。
  西山在中唐以前,为桂林佛教的重心,造像艺术亦最胜。但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的灭佛,使其佛像摧毁大半。此后,建寺造像的风气转向洑波山和叠彩山,可惜规模与形式都大不如西山。
  这些山峰中的佛像,形式颇丰,有释迦、文殊、普贤、阿□、毗卢遮那、阿弥陀、观音、日光、月孕。雕刻的年代,也多在唐高宗以后。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西山观音峰,调露元年(679)雕造的阿閦佛像,像座高一点四公尺,作触地印。像旁有同年十二月,昭州李寔的造像记。这尊佛像的造型与印度菩提伽耶大觉塔的大佛像,以及南洋爪哇佛楼的大佛像,有许多相同之处,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另一系统,可说是南方雕刻的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