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案达派(巴Andhakā)
佛教部派名,又译安达罗派。在大众、上座二系统中,属于大众部。成立于南印度案达罗(梵Andhra,巴Andha)地方。为北传《大毗婆沙论》与南传《论事》等书中所常提及的派别。包含有四支派。所倡教义,与大天五事、制多崇拜等有关。
关于此派所属的四部支派,觉音《论事注》(Kathā-vatthu-ppakaraṇa-aṭṭhakathā)说是东山住部(Pubbaseliyā)、西山住部(Aparaseliyā)、王山住部(Rājagiriyā)及义成部(Siddhatthikā)。《岛史》与《大史》皆以为是佛灭二百年间,十七部派分裂后所生六部派中的王山住部、义成部、东山住部、西山住部。清辩《异部宗精释》(Sde-pa tha-dad-par byed-pa daṅ rnam-par-bśad-pa)第二说,则揭八部大众部中的东山住部、西山住部、王山住部、义成部四部属于案达派。
另外,世友《异部宗轮论》谓佛灭满二百年时,大众部有大天者,居制多山,与大众部僧争论“余所诱”等五事,因生乖诤,遂分裂成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及北山住部(《岛史》等所谓东山住部)三部。此与觉音所载“余所诱”为东山住部及西山住部之所执,“无知、犹豫、他令入”三事为东山住部之所执,“道因声故起”为东山住部等所执相吻合。不过,世友并未述及王山住部及义成部,至《岛史》等始有记载。可知此二部分裂于西山、东山二住部后,而《岛史》所举在后期分派的大众六部之后王山住部(Apara-rājagirikā),《大史》作金刚部(Vajrayā),此或系自王山住部所分出。
在觉音的《论事注》二一六论目中,有七十论目是案达派所执,占其所论异执的最多数。此可能系案达罗地方与《论事》的编纂地方具有深厚关系之故。而其内容与有部诸论书相较,虽亦有符合上座部说之处,但大多与大众部说一致。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第五节(摘录)
觉音的《论事注》,说从制多山部以下又分成四派︰东山住、西山住、王山、义成。四派都在案达地方,很占势力,所以又总称为案达派。又说,所谓大天五事,是东山住的主张,西山住只承认五事中的一事,王山、义成则完全反对。由此看来,案达的分部确是由五事引起。此外,还有雪山部、北道部,也都同大众有关系。雪山可能是北方多闻部的讹传,因为它的部主传说是由雪山修道出来的。而北道,也就是北方所传说的北山住。(中略)
总的说来,案达诸派虽主张不同,对制多的崇拜是一致的,他们也都是从制多山部分裂出来的。分裂的原因,与大天五事有关。北方对此情况,不甚了解,加之大众系对阿罗汉贬得过低,引起北方各部尤其是有部的反感,因而对案达派给了许多歪曲的说法。如有部硬说第一次根本分裂即因大天五事之说引起的。但后来南方案达也有大天五事,有部只好说那是另一大天,如是就有了两个大天五事了。其实第一次的分裂是关于另外的五事,即《摩诃僧祇律》讲的“五净法”(律中可以开许的五类事)。后来案达派的五事,才是大天五事。有部把第一次根本分裂说是由于大天五事,并对大天进行人身攻击,这就纯属臆造和有意无意的中伤了。
◎附二︰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第五节(摘录)
大众系的学说,对其他派以及后来的大乘发生影响,这是案达派以后的事。案达派对大众系学说,做了大量的发展和丰富的工作,因而影响也随之显著起来。北传资料对案达派学说记载的不多,如《大毗婆沙论》把它的学说,都摆在“分别论者”的题目下来谈,而且讲的也不完全。可是南传的《论事》,列举各派学说时,案达派列举的最多,达七十余条。把案达下分出的四派的不同主张也举了一些,受案达派影响而产生的北道(北山住)派学说,也举了不少。作为研究资料是很丰富的。
案达派学说基本上是二元论。就其整体言,当然是唯心的,不过其唯物思想较之其他各部派要多一些。例如,在讲到四大性质时,他们断定四大是可见的,是有实质的物体。他们的论证是︰四大分析到极微时,还是可见的,虽然这类眼不能见,另一类眼还是可见的,这就承认了极微的物质性。有部就不然,认为四大不可见,只是四大的性质(坚、湿、暖、动)可由触觉把握到。有部也认为四大种可以分成极微,不过极微不是实在的,而只是人的意识分析成的(慧分析),因之极微是假设的,存在人的概念中而已。其次,案达对三界中的无色界,不认为是绝对的无色,不过色细微一些就是。这就承认物质的普遍存在了。第三,案达还反对上座系关于地遍处的唯心思想。上座依地来观想,认为在定中可以见到的法皆具有地的作用。如地的作用是不可入和硬,那么定中所见到的一切法如水、火等,都是不可入和硬的了。这显然是一种唯心的幻觉。所以案达派批评它们是颠倒智,而非真智。
案达派比其他部派对物质的认识进了一步,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它们流行于南印度,而且主要是在第三阶级的工农群众中发展的。当时南方处在案达罗王朝的统治下,统治者信奉婆罗门教,佛教在最高统治阶级中得不到支持,于是转而向下层民众发展,为了取得群众信仰,他们把佛神圣化,提倡制多崇拜,藉以抚慰群众。当时灾难深重的人民,也只能寄希望于神的信仰,所以南方大众学说能反映工农群众的一些思想意识,原因即在于此。工农群众是从事物质生产的阶层,实际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带有朴素唯物的看法。这种思想反映在大众系学说里,就使它具有较多的唯物思想倾向。现在有关的资料太少,《论事》中虽保存了一些,但也是由他们的立场出发经过一番取舍的,并不完全。所以要弄清案达派的学说,还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
◎附三︰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章第二节(摘录)
安达罗派,是王山(Rājagiriya)、义成(Siddhattha)、东山住(Pūrvaśaila)、西山住(Aparaśaila)──四部的总称,是大众部在南印度分出的部派。这四派,都以为︰释尊过去听迦叶佛(Kāśyapa)的教说而入“决定”(nyama)。《论事》评破菩萨听迦叶佛说法而证入的见解;入决定就是证入“离生”,如那时入决定,释尊那时就应该是圣者了!案达罗派以为菩萨是有圣者的,所以说︰“菩萨因自在欲行……难行苦行。”行堕处,是在恶趣的鬼神、旁生中。从异师修难行苦行,就是释迦菩萨所行的。菩萨的入恶趣,入母胎,从外道修行,不是烦恼或恶业所使,而是圣者的“自在欲行”──随自己的愿欲而行的。这与《异部宗轮论》的大众部等说相合。
[参考资料] 李世杰《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木村泰贤着‧演培译《小乘佛教思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