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案达罗国(梵Andhra,巴Andha)


  南印度的古国。位于今之克利须那(Krishna)与哥达维利(Godāvari)两河之间。此地原是案达罗王朝(Andhrabhṛtya)的发祥地。阿育王在位时,此国隶属摩揭陀国,阿育王殁后即独立。其后国威大振,曾侵略北部及中央印度。且合并西印度海岸。相传其国势之强,在当时仅亚于摩揭陀国。国内有城郭的市镇共有三十处,并有许多村落。步兵十万,骑兵二千,以军象千头组织常备军。后传至第三十代普罗玛契(Pulomārchis)王时,国势衰微,遂至灭亡。
  西元前三世纪左右,阿育王于第三结集后,曾派遣传教师至诸国。相传其中的摩诃提婆(Mahādeva)至摩醯娑末陀罗(Mahīsa-maṇḍala)国,说《天使经》(Devadūtasut-ta),度四万人。摩醯娑末陀罗国位于哥达维利河南之地,相当于案达罗国所在地。此后,该国佛教大行,诸王中有多人深信佛教。如在那锡克的刻铭中尝载,案达罗王统第二十三代中兴主哥达弥普多罗(Gotamīputra,西元106年顷即位),于即位第十八年与母后共为佛教僧侣开凿洞窟;第二十四年母后捐赠洞窟予贤胄部之徒。又,据传第二十七代耶遮那斯利(Yajñaśrī)王曾修凿那锡克石窟群中的第八洞窟。娑多婆诃王为龙树凿造跋逻末罗耆厘(Bhrāmaragir,黑蜂)洞窟。
  [参考资料] 《大唐西域记》卷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E. J. Rapson《Catalogue of the Coinsof the Andhra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