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桑希(藏rBa〈Khri bzher〉Sang Shi)
吐蕃(西藏)最初之出家僧人之一。生卒年不详。相传为唐朝派遣至吐蕃之大使巴德吾之子。尝奉赤德祖赞王(704~754)之命,赴唐学习佛法,曾参访五台山,后获唐王赐与佛经千卷。返国途中,遇成都净众寺无相(又称金和尚,680~756),无相尝为其预言赤德祖赞王之死,以及以后发生之破佛诸事,并述及扩展佛教之策略等事。回国后,正是破佛方酣之际,赤德祖赞亦已殁,桑希遂将请来之佛典悉数藏于秦浦(mChims phu)岩窟中。
后,蒙赤松德赞王(742~797)召询。为王详述《十善业道经》《能断金刚经》《稻秆经》之要义,王闻后大悦,乃决意采信佛教。西元 779年,氏与萨曩(rBa gsal snang,?~800年顷)等七人,以寂护为戒师而出家,并受具足戒。此七人为吐蕃最初之出家僧人,亦为西藏僧团之始。其后,继任桑耶寺僧统之职。师曾招请中国禅僧摩诃衍入藏。此一摩诃衍,后来曾与印度僧人莲华戒在桑耶寺进行法义大辩论。此即后世史家所称之“桑耶寺宗论”。
[参考资料] 许明银《西藏佛教史》第三章;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第二讲;唐景福编著《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