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桑浦寺(藏gsaṅ phu Neḥu thog)


  西藏噶当派寺院。位于拉萨以南、聂当以东,以提倡因明、辩论而著名。乃西元1073年由阿底峡弟子俄‧雷必喜饶所建,最初称内邬托寺,后改名为桑浦寺。俄‧雷必喜饶是十一世纪时人,生卒年不详,通常被称为大俄译师。幼年随卢梅十人中的征‧也协云丹出家,后来到康区向赛尊学法。1045年,与枯敦‧尊追雍仲等人回前藏,在拉萨附近兴建札纳寺,做为讲经传教的场所。其后,拜阿底峡为师。尝翻译、修订多种因明典籍,因此获“译师”的称号。
  俄‧雷必喜饶死后,由他的侄子俄‧罗丹喜饶继任桑浦寺堪布。俄‧罗丹喜饶即通称的小俄译师,尝留学克什米尔十七年之久,三十五岁返回西藏。翻译过诸多经典及因明典籍,并在拉萨、桑耶一带讲经说法,弟子达二万三千多人。在佛教方面的成就,实超过他的叔父大俄译师,后来甚至出现他的转世系统。
  桑浦寺到恰巴却吉僧格担任第六任堪布时,就十分盛行讲授因明。恰巴却吉僧格还写了不少关于因明的著作。据说西藏佛教各教派僧人采用辩论的方法学习经典,就是从恰巴 却吉僧格时开始的。
  桑浦寺极盛时期,西藏佛教各教派僧人都前往学习。一般人称大小俄译师所传的因明为“新因明”;而原来由玛‧雷必喜饶(即洛穷)所传的因姑被称为“旧因明”。大小译师之后,经过恰巴却吉僧格和他弟子们的传扬,到十五世纪为止,桑浦寺一直是西藏讲授因明的重要据点。此外,般若、中观等学也多由桑浦寺传播发展。恰巴却吉僧格之后,桑浦寺分为上下两院;在萨迦派掌管地方政权时,曾将该寺的几个札仓收归管辖。到十五世纪格鲁派兴起后,桑浦寺则随其他噶当派寺院一起并入格鲁派寺院系统。(取材自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