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梁启超(1873~1929)
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幼时聪颖,六岁入塾,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光绪十五年(1889)举于乡,受公羊学于康有为。清末提倡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先后主编《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等,鼓吹革新政治,讨论学术文艺,对当时社会影响甚大。
民国成立后,历任财政总长、司法总长等职。民国九年(1920)自欧考察返国,决定放弃上层政治活动,全力从事于国民实际基础之教育事业,如组织共学社,发起讲学会,曾邀英国学者罗素来华讲学。梁氏本人亦常在上海、南京(东南大学)、济南(中华教育改进社)、南通(中国科学社年会)、长沙等地发表演讲,并受聘南开、清华大学任教。又出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民国十八年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氏之治学面极广,著作多达四十余部。后,辑为《饮冰室丛书》行世。其中,较为人所知者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墨子学案》《先秦政治思想史》等书。在佛学方面,他曾专程到南京请益于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且著有佛学论文多篇。其在佛学方面,曾钻研说一切有部佛典,揭橥佛教目录学之特色、注意西域佛教。凡此,都在我国民初佛学界开风气之先。其佛学研究之成书者,有《佛学研究十八篇》《大乘起信论考证》等书。
◎附︰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四册(摘录)
梁启超早年即对佛学有浓厚的兴趣,虽说“不能深造,顾亦好焉,其所论著,往往推挹佛教。”(《清代学术概论》)1902年,他写的〈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大肆鼓吹“佛教有益于群治”,对佛教竭尽赞美之词。1903年,他在〈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一文中,认为“康氏哲学大近佛学”,以佛学传播康德思想,以康德哲学抬高佛学。1920年他游历欧洲回国后,决心编著一部《中国佛教史》。为此,他开始系统研读佛典,1922年还带病到支那内学院去听欧阳渐讲唯识学。在此期间,他陆续写出了一批佛学研究论文。(后来汇集为《佛学研究十八篇》一书)这些论著是中国近代学者研究佛教史的重要代表作,其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经过这番研究,梁启超对佛教理论愈加推崇了。他认为︰“佛教是建设在极严密极忠实的认识论之上”的,是“以求得最大之自由解放而达人生最高之目的者也。”(〈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四)佛学“对于心理之观察分析,渊渊入微”、“若论内省的观察之深刻,论理上施设之精密,恐怕现代西洋心理学大家还要让几步哩。”(〈佛教心理学浅测〉,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六十八)以至声称“佛教是全世界文化的最高产品。”(〈治国学的两条大路〉,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
他笃信佛教的“无常”、“无我”、“业报”等宗教理论。晚年,他在给女儿梁令娴(思顺)的一封信中,就认为佛教所说的“业报”是“宇宙间的唯一真理”,他的宗教观、人生观的“根本”,也就在于此。他在佛学方面的论著,除《佛学研究十八篇》这一专著外,散见于其他许多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