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梨俱吠陀(梵ṛg-veda,巴Iru-veda、Iru-bbe-da,藏ṅes-brjod kyi rig-byed)
十卷。为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四吠陀之一。又作荷力吠陀、颉力薜陀、一力毗陀、信力毗陀、亿力毗陀。意译赞诵明论、作明实说。“□俱”,为光辉之义。系上古雅利安人颂神赞歌之集录,为四吠陀的根本,亦为印度最古的典籍,然此书并非一人所作,亦非成于一时。至后世成为劝请僧(hotṛ)的祭典书。
全文由一0一七篇赞歌及十一篇补遗构成,计有一0五八0颂。十卷中,第二至第七卷系由Gritsamada家等传来的赞歌集,俗称圣仙家传之卷(Familien-bu|cher),为全书的中心,成立于西元前1200年左右。第一、八、九卷乃增补第二至第七卷而成,包含哲学性赞歌的第十卷亦是新成立的部份。透过全书歌颂诸神的赞歌,可以了解古代印度人的宗教、文化与生活情形,是极珍贵的印度历史文献。
有关本书的研究,自西元1846年,德国学者罗特(R. Roth)发表《Zur Litteratur undGeschichte des Weda》以来,语言学者、文献学者、哲学家等多人,皆以不同立场研究本书。
◎附︰金克木《梵语文学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
《梨俱吠陀本集》,简称《梨俱吠陀》,是人类上古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宝库之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在世界文学中放射着光辉,好像我国的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一样。(中略)
《梨俱吠陀》的创作年代至今未能确定。这是古代的印度人民长期积累的集体创作,可能经历了几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过程。从内容以及它和其他《吠陀》的关系上看,它的编订年代可能是在西元前1500年前后,比另外三部《吠陀》都要早。
《梨俱吠陀》中说到的地理范围是当时印度北部恒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中心是印度河流域。这个地区中有很大一部分现在属于巴基斯坦。
这一时代的生产力还是很低下的。生产主要靠牧畜,也有狩猎,农业不占第一位,但已经用犁耕地,用镰刀收割、打谷和挖沟渠。牛是最重要的牲畜,是财富的主体。马是用来曳车作战的。牛奶、酥油和牛肉是重要的食品。苏摩酒是大家嗜好的饮料,还有一种普通酒。手工业发展了。木工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会制造车辆。冶金工人也有了。他们用鸟的翅膀扇风。用桨划行的木船是水上交通工具。还有制革工人用牛皮做皮囊和弓弦。妇女担任缝纫和编席。织布技术也出现了。交换已经产生,起先常用牛或饰物当做货币。金属中有金(可能最初是铜的别名)被当作宝贵的财富。还有铁,但颜色是带红色的,可能也只是铜。在《阿达婆吠陀》中“黑的”铁和“红的”铁分开了,而且说到金属的犁头,大概那时才开始用铁。
私有财产制度已经发生了。盗贼和债务是常提到的。家庭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家长是男性,儿子是宝贵的;不过妇女的地位还不很低。婚礼是在新娘家里举行的,这习惯一直传到现代。
这时的音乐和舞蹈有了发展。乐器有鼓、吹奏乐器和弦琴。歌唱是大家喜爱的。赛车是一种公共娱乐。用骰子赌博也很流行,还有赌场。
战争是经常发生的。徒步或者乘战车作战。战士有金属的盔甲。武器主要是弓箭。箭尖是有毒的角尖或用金属制成。矛和斧也是常提到的武器。
上面所说的是《梨俱吠陀》里所包括的整个一个时代的社会情景的略述。在这样的社会里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这证明了当时人民的集体艺术创造力量的巨大。
《梨俱吠陀》共有一0二八首诗,其中有历来算做附加的十一首,如果不算,便只有一0一七首。最短的诗只有三节,最长的有五十八节,一般都不超过十二节。全书共有一0五五二诗节,不算附加的,便只有一0四七二诗节。这些诗编成一集,有两种分卷法。分为十卷的比较通行,分成八卷的是完全按照诗节数目机械地分卷,两者的诗数和编排次序相同。
印度传统认为这些诗是上古的仙人传授下来的。第二卷到第七卷是六个著名的仙人家族所传授,每一仙人家族有一卷。这六卷现在一般认为是比较古老的成分。第八卷是两个家族传授的。传统给每首诗都署上一个仙人的名字,但这并不一定是诗的作者。编订不依照内容,不过第九卷却据说是专为歌颂苏摩的。苏摩是酒名,也是月亮。
《梨俱吠陀》的每首诗都分成一些诗节,一节就是一个“梨俱”。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每一“句”中只有末尾四个音分别有固定的长音或短音。但最末一个音如果是短音也可以读长,所以实际上这个音也是不确定的。全书中用的格律有十五种,不过只有七种用得比较多,而出现得最多的只有三种,约占全书的五分之四,三个八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很普遍,有二四五0节,几乎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四个八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在应用数量上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个格律后来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三十二音一节的“颂”体。四个十二音“句”构成一节诗的格律也很普遍。最常用的是四个十一音“句”构成一节诗的格律,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二。十一音和十二音构成一“句”的在第四音或第五音后有个停顿。从上面所说的情况看来,格律是以计算音数为主,而辅以长音短音的调节。虽然格律的种数不少,但是基本上只有三句或四句构成一节的两类,而且并不复杂,还符合自然的节奏,并不像后来古典诗的格律那样繁难,因此一般人也可以很容易学会用来创作。这种诗体多半还接近歌谣。
《梨俱吠陀》的诗歌,在印度古代仙人为了实际目的加以编订以后,首先在奴隶社会中被祭司用作宣传神秘主义的材料。在封建社会里,它几乎被一般人遗忘了,除了作为祷告词以外,只有少数哲学家还用来作宣传唯心主义的依据。到了近代,许多西方学者花费了很大力量,作了不少比较语言学的和资料考证性的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常怀偏见,而且不懂社会发展规律,又用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方法,结果是在解说词句和排比资料方面有很大贡献,而对内容仍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不过他们剔除了一些印度传统中的神秘不合理的解说,作了新的探索,在阐发内容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功绩。
[参考资料]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黄忏华《印度哲学史纲》;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合著‧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直四郎《ウェ一タとウパニミャッ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