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书(梵Brāhmaṇa)


  古代印度祭祀文献的总称。又译《净行书》。为广义吠陀的一部分。吠陀文献中最古老的部分是《吠陀本集》,系由赞歌、祭词与咒文组成,与祭祀关系密切。《梵书》就是解释祭仪意义的文献,附于本集之末。后来,它发展成一种哲学思想,因而又衍生《森林书》与《奥义书》。其后,更演化成印度的《天启圣典》(śruti)。除此之外,另有许多吠陀的辅助文献存在,尤其是《śrauta-sūtra》祭祀纲要书,在内容上与《梵书》有密切的关系。
  《梵书》为散文体,其内容有两种,一为仪轨(vidhi),说明祭祀规则;二是释义(arthavada),解释祭祀规则的由来及其意义。后者包含许多具趣味性而与祭祀内涵有关的传说、神话与哲学思想。
  吠陀时代的祭祀,是以供物奉献诸神,虔敬祈祷以期蒙受恩泽。到了梵书时代,以为神是透过施行祭祀而升天成神,故《梵书》所记载的祭祀,就是人们对诸神所做所为的模仿。《梵书》中最高位的神──生主(Prajāpati),就是宇宙,就是一切,同时也就是祭祀。也就是说,祭主通过祭祀而成为生主。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不久就超越了单纯的祭祀,而成为“梵我一如”的奥义书思想。
  此外,古代印度雅利安民族,于西元前六世纪以后所使用的古字体也称为梵书(Bra-hmi)。
  ◎附︰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二篇第一章(摘录)
  [《梵书》之时代] 印度雅利安人种之去五河地方而移住于中国地方,本为民族膨胀之结果,但由种种原因,使思想界方面,直至移住后数世纪,仍归沉滞。盖因气候风土上,已不能如昔时感得天然诸神之恩威,遂致《梨俱吠陀》末叶所表之哲学的倾向,不能进步,只极力推现于表面,而彷徨于其中间。于是宗教家之努力,遂专注于形式上祭典之整理,毫不能作率直清新之思索。《梨俱吠陀》时代,虽注重祭典,但未曾认为宗教第一义。及至此时代,直视祭典为宗教第一目的,而致密规定其作法,一举手,一投足,皆一一附以意义。且进而认为神与人与世界,皆因祭而动,因祭而存在者。人生观、世界观,全吸收于祭仪中,不能脱出其圈外一步,亦可谓趋于极端矣。盖除气候风土之影响外,据当时叙事诗所述,全土皆有大内乱,虽最健全之刹帝利族,亦不遑注意于思想界事象,教学之权全归婆罗门掌握。原有保守倾向之宗教家,遂专以传承教权为宗旨,强抑进步思想,而闭之于传承的祭仪中,此亦其大原因也。是即所谓婆罗门教确立时代。婆罗门当此时树立所谓三大纲领,即吠陀天启主义、祭祀万能主义、婆罗门至上主义之教义。而置其基础于当时经彼等之手编纂(非制作)之《梨俱吠陀本集》《沙磨吠陀本集》并《阿闼婆吠陀本集》。)又以正开时代思潮序幕之《夜柔吠陀》及继之而圆熟其思潮之《梵书》(Brāhmana)等几多神学书,坚其根柢。此《梵书》乃将《夜柔吠陀》之特质极力发挥者,全部对于关联于祭典之事项,一一附以因缘、故事、来历而以散文解释之。在确立婆罗门教理论的基础上成一圣典。故由文学史上言之,此时代又可名为梵书时代。其年代包含《夜柔吠陀》。认为由西元前一千年顷至五六百年顷,似无大差。
  [《梵书》之圣典地位] 四吠陀之本集,以佛教之例言之,则如所谓佛说之经典,《梵书》则如根据经典之论部。详言之,四吠陀本典之全部,可视为用于祭祀者,因欲适用而加以明白解说者《梵书》也。故《梵书》即附属于各吠陀本典之神学书。由整齐之形式言之,每一吠陀支派,以具备一《梵书》为通则,但其初则似由《夜柔吠陀》发达者。试由《黑夜柔吠陀》本集之组织推定之,初婆罗门教其弟子时,采取关联于仪式之神学的意义合并详说而成此书,其后渐为圣典化,于是他三吠陀派,亦模仿之而作成独立之《梵书》,终成为一代之风气。由此意义以观之,不分本典与《梵书》之《黑夜柔吠陀》本集,一方面能明示由本典移入《梵书》之经过,同时又明示《梵书》之最古形式者。其所以名为《梵书》者,或因四祭官中之祈祷者(brahman)居监督者之地位,必需有神学的知识之故乎?抑因梵有神圣意义,单以圣书或秘书之意味而称《梵书》乎?不能明也。但无论如何,至后世皆与本典同视为天启(sruti),而为神圣无过之权证。
  [现存之《梵书》] 若谓吠陀各派,以各有一本《梵书》为原则,则《梵书》之数,当如吠陀学派之数;但实际上,现存《梵书》中引用之他种《梵书》,其名甚多,则当时《梵书》非常之多,可以推知。然年湮代远,因学派之衰退,各派所传《梵书》,消失颇多,今所存者只十四、五部,如下︰
  ┌────┬─────────────────────┬──────┐
  │本  集│梵        书         名  │支    派│
  ├────┼─────────────────────┼──────┤
  │梨俱吠陀│一、爱陀列那(Aitareya,Asvalayana)    │爱陀列耶派 │
  │(二) │二、圣卡耶那(Sankhayana,Kausitaki)   │科西陀格桑 │
  ├────┼─────────────────────┼──────┤
  │    │一、腾德那(Jandya,Pancavimsa,Prudha)  │腾丁派   │
  │    │二、夏特云夏(Sadvimsa)         │腾丁派   │
  │    │三、旃多格耶(Chandogya)         │腾丁派   │
  │    │四、陀罗瓦克罗(Talovakara)       │嘉义米尼耶派│
  │沙磨吠陀│五、温夏(Vamsa)             │      │
  │(九) │六、沙马维陀那(Samavrdhana Samavidhi)  │      │
  │    │七、提婆陀特牙耶(Devatadhyaya)     │      │
  │    │八、山喜特婆尼沙昙(Samhitopanisad)   │      │
  │    │九、阿尔赛耶(Arseya)          │      │
  ├────┼─────────────────────┼──────┤
  │    │白夜柔吠陀(百段梵书,Satapatha)     │瓦加沙赖耶派│
  │    │        ┌一、维提利耶(Taitiriya) 维提利耶派 │
  │夜柔吠陀│黑夜柔吠陀(四)┼二、加陀耶(Kathaka)  │加陀耶派  │
  │(五) │        ├三、加皮喜德罗克特(  │加皮喜德罗克│
  │    │        │ Kapisthalo Kathaka) │特派    │
  │    │        └四、美特罗耶尼耶(Maitr-│美特罗耶尼耶│
  │    │          ayaniya)       │派     │
  ├────┼─────────────────────┼──────┤
  │阿闼婆吠│哥波陀(Gopatha)             │      │
  │陀(一)│                     │      │
  └────┴─────────────────────┴──────┘
  此中最古者,皆编入《黑夜柔吠陀》中,此为《梵书》不独立之部分,其次则为附于《黑夜柔吠陀推提类耶本集录》后部之《推提利耶梵书》与《沙磨吠陀》之《般遮云夏梵书》等。至如《梨俱吠陀》之《爱陀列耶梵书》《科西陀格梵书》,并《沙磨吠陀》之《陀罗瓦克罗梵书》,又较此为新之《白夜柔吠陀》之《百段梵书》,似更为后世之作。又属于《沙磨吠陀》之《夏特云夏》与《旃多格耶》皆可视为《般遮云夏》之续篇。《温夏》以下之短篇,名目虽多,在《梵书》实质上,仅空想的说《沙磨吠陀》之咏歌法与功德者,此与《阿闼婆吠陀》之《哥波陀》,同为最终期之产物。《哥波陀梵书》乃承《瓦以陀那经书》(Vaitāna sūtra)之思想者,殆经书成定以后,为体裁计而制作此书者。在是等《梵书》中,量与质皆占最重要地位者,为《百段梵书》。鄂尔敦保氏谓此在吠陀文学上,次于《梨俱吠陀》而最有意义者云。叶格林古氏(Eggeling)将《东方圣书》中数篇,译为英文者,亦因此故。又是等《梵书》之制作地,不甚明了,由所分之部分观之,亦未必在同一地方,但大体皆以中国地方,即恒河西北地方为中心。试观《百段梵书》屡以拘罗地方为神之祭坛,而谓为圣地可知。(中略)
  [《梵书》之内容] 各《梵书》虽未必皆相调和,但大体上颇多共通之点,在同类《梵书》中,任取一《梵书》观之,其他《梵书》之内容已大略可推,盖皆以祭祀为中心,而予以相当意义者。《梵书》时时说神话,述故事,论琐细之仪礼,傍及宇宙之大原,故其内容颇杂。盖婆罗门欲将《梨俱吠陀》末期所发生之哲学的思辨,与保守的民间信仰,两相结合,乃以祭典为契合点,而将高尚之思想,与低下之俗信,总括于此者。后世注释家,曾就切《梵书》内容,区分为三种,即(1)仪规(vidhi),(2)释义(arthavāda),(3)极意(vedāta)是也。仪规者,规定仪式作法也。释义者,解释仪规及文字之意义也。极意者,研究吠陀之最后目的,即哲学的说明也。此种分类,诚极适当,盖既有实际祭仪,又有神学的解释,又时夹有关于宇宙人生之考察也。第三极意(吠檀多),普通专解为《梵书》之末所附《奥义书》之意;但《梵书》自身(除《奥义书》)亦有哲学思想。故以上三分类,可谓适合于《梵书》全体。
  [参考资料]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黄忏华《印度哲学史纲》;金克木《梵语文学史》;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金仓圆照《印度古代精神史》;S. Le/vi《La doctrine du sacrifice dans les Brāhmaṇa》;H.Oldenberg《Die Weltanschau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