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天(梵Brahmā、Brahma-deva巴Brahmā、Brahma-deva)
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
(一)指宇宙的创造者︰系古代印度人将万有的根源“梵”神格化所产生的神祇;为婆罗门教的最高神,也是印度教三大神祇(即梵天、湿婆、毗湿奴)之一。相传此梵天自金胎(梵卵)而生,有四头、四臂。四头象征四部吠陀、四种姓;四臂分别持吠陀经典、匙子、念珠、水瓶。此神在印度并不受信徒的特别崇拜,也无特定的信仰团体。
(二)佛教中总称色界的初禅天为梵天︰包括“大梵天”(Mahā-brahmā-deva),即初禅天之主;“梵辅天”(Brahmapurohita-deva),即辅佐大梵天的辅弼臣;“梵众天”(Brahmakāyika-deva),即一般的梵天,指大梵天所统御的天众。通常称为“梵天”者,多指大梵天王。此外,又称梵王,别名尸弃(Sikhī)、世主(Prajāpati)。此一天王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请转法轮,与帝释天同为佛教的护法神。依《大唐西域记》卷四载,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在返回人间时,大梵王随侍在佛右侧,手执白拂。
密宗列此尊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或列为二十八部众之一。《大日经疏》卷五载,大梵天王戴发髻冠,坐七鹅车,四面四手。右二手持莲花、数珠;左二手,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
[参考资料]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三册;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定方晟《インド宇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