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经(梵Brahma-sūtra)
印度吠檀多学派的根本圣典。相传作者系西元前一世纪的跋多罗衍那(Bādarāyana)。但现行的《梵经》,其编纂年代当在西元400至450年间。全书分四篇,每篇各分四章。卷首明言所论究者为“梵”,故名为《梵经》。又因系吠檀多学派之根本圣典,故后世亦称之为《吠檀多经》。
早在本圣典被编纂之前,吠檀多学派学者对于《奥义书》的解释,以及形而上学的问题,业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依据《姜多格奥义书》(Chāndogya-upanisad)之所说,将各家学说加以整理,并作批判,成为后世吠檀多哲学发展的基础。
本书在后世极具权威,印度教诸派教祖皆站在自己的立场为之作注。其中,不二一元论者商羯罗(八世纪前半)的《梵经注》与婆磋斯巴地密须拉(九世纪或十世纪)的复注最为重要。
全书透过诸《奥义书》对“梵”的解释,强调绝对者的“梵”与个我的“阿特曼”两者乃同一不二。“梵”是万有形成的动力因、世界创造的形相因。也就是世界生起、存续、归灭的根本因。由梵生虚空,虚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水,水生地等五种元素。继而由地、水、火三种元素的种种组合形成现实的自然界。这种开展的世界系依存于“梵”,“梵”支配万有。现象的世界经过长期存续之后,最后又趋入“梵”之中,归向本来状态的灭无。此一过程不断重复。个我自无始以来不断的流转轮回,依明智与“梵”结合。这就是解脱。解脱是人类的目的。
本书在表明上述主张时,常对其他宗派加以抨击。其中遭受最强烈批驳的是数论派。此外,攻击的对象还包括瑜伽派、胜论派、佛教、耆那教、兽主派、薄伽梵派、顺世派等。对佛教的论议,收在第二篇第二章中。其中,十八至二十五颂,论及以说一切有部为主的小乘部派;二十六、二十七项,论述经量部;二十八至三十二颂,论及唯识学说。论证方法,常用归谬论证法。全书之议论方式,与《中论》颇有相似之处。
本书在印度文化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与《奥义书》《薄伽梵歌》鼎足而立。不仅深受后代吠檀多学派重视,也被印度教诸派奉为圣典。
◎附︰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十四章(摘录)
《梵经》的时代和主要内容
西元前一世纪以后印度奴隶制占有关系开始衰替,封建的生产关系日益发展,到六世纪封建制度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一段时期中印度出现了笈多王朝等等专制集权国家。这些王朝的某些帝王们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与外来的民族相对抗,曾大事宣传婆罗门的教义,因此,婆罗门教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又获得了复苏和发展。《梵经》是当时婆罗门教哲学思想的总汇。
《梵经》大概是西元200至450年编纂起来的。这个经的文字非常简略,不经注疏,无法使人卒读。《梵经》共五五五经,计分四编,十六章,其内容可列表说明如下︰
第一编论世界最高的原理“梵”
第一章(一至十九经)总论
第二章、第三章(二十至三十一)对于《奥义书》中梵、神我、原初物质、神、元素等学说的解释
第四章述《奥义书》中数论的学说
第二编对于其它各个学派的论难
第一章对于数论派的反驳
第二章(一至十)对于数论原初物质的攻击
(十一至十七)对于胜论原子学说的攻击
(十八至三十二)对于佛教一切有部、经量部、中观、唯识派等等的攻击
(三十三至三十六)对于耆那教或然论的攻击
(三十七至四十一)对于兽主派的攻击
(四十二至四十五)对于薄伽梵派的攻击
第三章(一至十五)论世界的成立和发展
(十六至四十三)论个体灵魂(个我)
第四章论细身
第三编论梵与个体灵魂的关系、认识的根源
第一章论轮回的各种生物状态
第二章论最高我与个体灵魂的关系
(一至十)论意识的各种状态(梦眠、熟睡、气绝)
(十一至四十一)论梵
第三章论认识的根源
(五十三至五十四)对顺世论躯体是灵魂属性原理的攻击
第四章论修行者的实践生活
第四编论亲证“梵”所得的结果
第一章(一至十九)论业与解脱的关系、念想的修习
第二章论修行者或知者之死
第三章论死后的进道
第四章论解脱
梵《梵经》像《奥义书》一样认为世界最高原理是梵,梵也称为“最高主宰神”(para-meśvara)、“最高者”或“最高我”(para-mātman),梵在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一种知,它在空间上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在时间上是永恒的、不灭的,梵本身是一种全体,既没有任何差别,也没有任何形态。总之,梵是不可言传的。
梵是世界的母胎,是世界各种现象生起、持续和归灭的终极原因。关于“终极原因”一语在《梵经》中有下列意思︰
(1)梵是世界的质料因,即世界都是由梵所构成的,所谓“从一块泥土,可以知悉世界全体”。
(2)梵是世界形成的动力因,即梵是世界的能作者,主宰神或能动的主体。
(3)梵是世界创造的形相因,即梵潜在于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中,世界的多样性以梵为形相。
(4)梵自身是现象世界显现的目的因。据说梵显现为世界是纯然为了游戏。
从上面的说明中可以看出,《梵经》对于梵的论证和《奥义书》一样,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
梵我不一不异论
吠檀多另一个中心问题是梵与个我(个体灵魂)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吠檀多形成了各个派别︰不一不异论(二而不二论)、不二论(一元论)、制限一元论、二元论、纯粹不二论、性力制限不二论等等。
《梵经》提出了与梵(最高我)不同的个我。个我也被称为“身我”或“生命我”,个我是身体独具的,是一切生命的原则。个我以知性或精神性为本质,是认识的主体(知者),也是活动的主体(能作者)。这种精神据说是永恒的、遍在的和无生灭的。
个我是梵的一个部分,它与梵有着部分──全体,或者蕴涵──被蕴涵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梵与个我相同的方面。但梵与个我也有着不同的方面,梵具有创造或毁灭世界的能力,而个我则没有。梵不能感受苦乐,而个我则能感受苦乐,《梵经》所谈的不同,大半是涉及到宗教的解脱方面,它是直接为业报轮回和解脱作论证的。梵和个我的关系好比灯和灯光,或者太阳和反映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子的关系。这种学说被称为“不一不异论”。(中略)
《梵经》的社会伦理思想
《梵经》进一步发挥了《奥义书》轮回解脱的原理。他们认为解脱是人生的最高意义和终极目的,解脱最主要的道路是亲证梵我,使个我和梵结合成为一种“无差别”的状态。《梵经》的解脱理论和其它各派稍有不同的是︰
(1)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解脱,认为通过个我潜在能力的获得可以达到“福乐”的理想境地。
(2)一般地认为,解脱在现世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在死后才能获得。这种使修行者丧失信心的理论后来为吠檀多的继承者们所修正,他们曾分别提出生前解脱(jīvamukti)和渐进解脱(kramamukti)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