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行(梵brahma-caryā,巴brahma-cariya,藏tshaṅs par spyod-pa)


  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的离欲清净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大正2‧714c)︰“若有人戒律具足而无所犯,此名清净修得梵行。”《大智度论》卷二十(大正25‧211b)︰“断淫欲天皆名为梵,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淫欲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盖欲界天虽不离欲,但梵世(即色界诸天)皆断淫欲,故断淫欲、受持诸戒令无所犯者,称为梵行。反之即称非梵行。
  印度婆罗门自古即有四住期之制。其中第一期名为梵行期(brahma-carin);在此期间须遵守不淫之戒,学习吠陀、祭仪。佛教沿用此制,称受持不淫等诸戒律者为梵行。又,《长阿含经》卷九〈十上经〉谓,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者,名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处,以八正道为梵行;《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名住知法等七善法为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
  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将梵行分为受远离梵行、暂时断梵行、毕竟断梵行;《大智度论》卷八称十善业道为梵行。《大般涅槃经》列梵行为五行之一,谓梵行系以清净慈悲心为众生拔苦与乐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