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楞严经


  十卷。唐中宗时般剌密帝译,属于秘密部。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略称《楞严经》《大佛顶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册。自宋而后,盛行于禅、教之间。明‧智旭《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但因其内容与其他显教各经论所说多有分歧,所以自古以来对于此经就有真伪的争执而不能决。
  关于此经的传译,据唐‧智升《续古今译经图纪》说︰此经译者般剌密帝,唐言“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以神龙元年(705)五月二十三日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即此经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一作铄佉,此云“云峰”)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义。“其僧传经事毕,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长安)。”但在《开元释教录》卷九中则以此经是怀迪所译。谓迪曾被召入京,参预菩提流志《大宝积经》的译场,任证义。事毕还乡,遇梵僧,未得其名,共译此经。(大正55‧571c)︰“迪笔受经旨兼辑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长安)。”《续译经图纪》与《开元录》两书同是智升开元十八年(730)所著而所记不同。考《大宝积经》是菩提流志于神龙二年(706)创译,至先天二年(713)毕功。《续图记》既云此经是神龙二年所译,应是怀迪未入京前事。而《开元录》乃云,怀迪事毕还乡方遇梵僧传译此经,两说颇相违异。是此经的译人译时均有可疑。
  其次,关于此经的流传经过,据宋‧释子璇《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一之一中云(大正39‧825c)︰“房融知南诠,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回去。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录缺书。时禅学者因内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神秀)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馆陶沙门慧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宋高僧传》卷六〈唯悫传〉云天宝末,悫于京师受旧相房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大正50‧738b)︰“相公在南海知南诠,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是此经流传有四说不同。一说是因南使流传来此。第二说是房融奏入,因禅学者自内道场传写流通。第三说是神秀亲遇奏经,因而传写归荆州度门寺。第四说是房融抄写留家供养,因而传出。但神秀于神龙二年卒于东都,既未还山,焉得写本随身,归于荆州?是此经的流传深有可疑。
  此经的内容,第一卷叙阿难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淫席,将毁戒体。如来放光,并勒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遂将阿难及摩登伽女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道力未全,因而启请宣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有诸妄想故有轮转。又告以有三摩提,名(大正19‧107a)︰“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能破客尘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云云。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问,显示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理。并说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妄见,随业轮转︰(1)众生别业妄见,(2)众生同分妄见。应当抉择真妄,而明五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显本觉真如,显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对阿难陀就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说明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楼那之问,显示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但以三种相续︰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诸有为相循业迁流,妄因妄果其体本真。真智真断不重起妄,是故如来证真故无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从人得等。
  第五卷憍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罗等十六开士、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槃特迦、骄梵钵提、毕陵伽婆蹉、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优波离、大目犍连、乌刍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琉璃右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各各自说最初得道的方便以显圆通。
  第六卷最后观世音菩萨说耳根圆通,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文殊师利以偈赞叹。佛更为说四种律仪(淫、杀、盗、妄),令离禅魔。
  第七卷佛说四三九句大佛顶陀罗尼。此即《大白伞盖佛顶陀罗尼经》。并说安立坛场法则及持诵功德。次因阿难请问修行位次,佛先为说十二类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颠倒之相。
  第八卷说明三摩提三种渐次。次明五十七位︰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又因文殊问,示经五名,说明经的归趣。因阿难问,说地狱趣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以及鬼、畜、人、仙、修罗、天等七趣,自业所感差别。
  第九卷说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即五阴魔等。
  第十卷说五阴的行阴魔中十种外道(二无因论、四遍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识阴魔中禅那现境十种魔事。次明五阴相中五种妄想等。
  此经的注解,在唐有三家︰(1)慧振《疏》十卷、《科》一卷,(2)惟悫《玄赞》六卷(一作二十卷),(3)弘沇《资中疏》,卷数未详。此三疏早已失传。现今所存的都是宋以后的著作,大半是属于贤首、天台、禅宗三家的。此经所以受到台、贤、禅者的重视,是因为此经所说常住真心性清净体,与台、贤二家圆教宗旨相合。又所说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对于禅宗的参究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五阴魔的说明,也给禅修者以警策。总之此经是详细说明了圆顿禅的途径,特别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更为禅、净学人所接近。至于译笔的华美也成为文学之士所爱好。自宋元以后,楞严咒成为丛林早课之一,于是此经的流传和讲习就更普遍了。
  现存的注解约有四十余家。其中属于贤首宗的有宋‧子璇《义疏》二十卷、《科》一卷,怀远《义疏释要钞》五卷,戒环《要解》二十卷,明‧真鉴《悬示》一卷、《正脉疏》十卷、《科》一卷,袾宏《摸象记》一卷,德清《悬镜》一卷、《通议》十卷、《提纲》一卷,圆澄《臆说》一卷,通润《合辙》十卷,观衡《悬谈》一卷,广莫《直解》十卷,真界《纂注》十卷,清‧续法《灌顶疏》,通理《指掌疏》十卷、《悬示》一卷、《事义》一卷,溥□《宝镜疏》十卷、《悬谈》一卷、《科》一卷。
  属于天台宗的有宋‧仁岳《熏闻记》五卷,宗印《释题》一卷,思坦《集注》十卷,元‧惟则《会解》十卷、《前茅》二卷、《圆通疏》十卷,真觉《百问》一卷,一松《秘录》十卷,智旭《玄义》二卷、《文句》十卷,清‧灵耀《观心定解》十卷、《科》一卷、《大纲》一卷。
  属于禅宗的有宋‧德洪《合论》十卷,咸辉《义海》三十卷,可度《笺》二十卷,明‧函□《直指》十卷,大韶《击节》一卷,真可《释》一卷,乘时《讲录》十卷,元贤《略疏》十卷,曾凤仪《宗通》十卷,清‧济时《正见》十卷,净挺《问答》十卷。
  其居士所著,不属于专宗者,有明‧钟惺如《说》十卷,焦竑《精解评林》三卷,陆西星《说约》一卷、《述旨》十卷,钱谦益《疏解蒙钞》十卷,凌弘宪《证疏广解》十卷,清‧刘道开《贯释》十卷。
  其中台、贤二家疏释,互有诤论。特别是真鉴的《正脉疏》、传灯的《圆通疏》中互相讥评甚烈。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此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
  (1)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一切经所无。
  (2)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大正19‧122c)︰“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定解。《首楞严经义海》云︰“悫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璇《义疏》卷四之二云(大正39‧886a)︰“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便成一叠。算位即是一横二竖,已成过去。第二即变过去一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竖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叠。第三又即变现在世以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竖,成一千二百,为第三叠。能变之法既唯三世,所变之数亦止千二,故无增减。”如是诸解,莫衷一是。
  (3)卷五中,世尊说偈。其最初一偈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此是清辩菩萨所造《大乘掌珍论》偈。此偈若是佛说,论中不应不标明。
  (4)此经卷七中说十二类众生,以休咎精明为有色众生,空散销沉为无色众生,神鬼精灵为有想众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是无想众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为非有色众生,咒诅厌生为非无色众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是非有想众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是非无想众生。此亦与各经论有情无情之说不符。
  (5)一般经论只说五趣(天、人、鬼、畜、地狱),或说六趣(五趣外加阿修罗)。而此经于六趣外又有仙道一趣,成为七趣。
  (6)此经说菩萨修位阶次有五十七位。最初立干慧位,中间切入四加行,亦与各经所说有异。
  (7)卷十中说行阴魔立十种外道论,亦与各经论所说相违。
  关于此经的真伪之争,不仅在汉地如此,即此经由汉地传入藏地以及由中国传入日本时也曾发生过争论。在藏文《甘珠尔》中有由汉译藏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两本,实即此经的第九、第十两卷,经末不注译人及译经时代,但其为西藏前弘期,约当唐代的译品无疑,因为西藏的卢梅(十世纪间)曾怀疑此经非是佛说而布顿(十四世纪间)则深为置信。很可能此经在唐时曾全部译藏而经朗达玛王灭法,遂至残缺,沦为二帙。嗣后在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又由章嘉呼图克图主持,由衮波却将全经重译成藏文,并刊成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
  至于此经传入日本是普照入唐携回的。玄睿《大乘三论大义钞》卷三云(大正70‧151b)︰“经本东流,众师竞诤。则于奈乐宫御宇胜宝感神圣武皇帝(724~748)御代仲臣等请集三论、法相法师等而使检考。两宗法师相勘云︰是真佛经。掌珍比量与经量同,不可谤毁。等论定竟,即以奏闻。奉勒依奏已毕。然宝龟年中(770~780)使德清法师等遣唐检之。德清法师承大唐法详居士云︰大佛顶经是房融之伪造,非真佛经也。智升未详,谬编正录。”由此可知此经真伪之争由来已久。
  要之此经属于密教。其中所说基于密教的“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原则,自与显教的理论有所不同。其所立名相自难以中观或瑜伽宗的学说来衡量。因而诸家注疏所诠释,或亦未能尽称经旨。(周叔迦)
  ◎附一︰太虚〈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摘录自《太虚大师选集》中)
  [曷为问中顿问一经全义?] 此有舍、取二门。舍门又二︰
  (1)恨徒闻无功,不能脱自业障︰盖未深悟实相,亲见本心,纵使说空说有、说事说理、说圣说凡、说因说果决定明了,远离错谬;然而用生灭心辩净圆觉,彼净圆觉亦同轮转。故虽缘听佛音,忆持佛言,亦复不得真如法性,但益虚妄想相;譬蛇吞草,唯成毒汁。
  初卷文曰︰“所以多闻未得无漏。”又曰︰“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又曰︰“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又曰︰“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二卷文曰︰“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又曰︰“汝虽强记,但益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
  四卷文曰︰“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又曰︰“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六卷偈曰︰“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七卷文曰︰“求多闻故,未证无为。”又曰︰“我辈愚钝,好为多闻。”咸是贯彻此之一恨。是故心无退志,或承过,或愿修,佛得施教。或责过,或劝修,诃离教解,趣进修证,无尚兹矣。多闻既然,应知多智、多辨、多识等亦如是。故此章中阿难虽瞻如来胜相发心,亦成颠倒想相。然非使之塞耳抉目,贵令见性趋修而已。在已得随顺触证法性者,闻而无闻,无闻而闻,闻闻圆离,闻闻全彰。而闻即思修,思修增闻者,亦必能渐由随顺而得触证乎法性。至夫起凡情之信,广寡学之心,一历闻根,皆成佛种,听法功德,宁可思议!不得此意,一向无闻,虽勤修闇证,犹堕无闻比丘。与世尊之大哀,若虚度空过,永成无性阐提,沦长夜又奚疑!且十卷结文曰︰“阿难闻佛示诲,忆持无失。”与前所诃闻持秘严,亦何别哉?故知贵乎契法性耳。又阿难选旋闻圆通,亦凭其积生多闻之力胜,故旋闻之功用亦胜;从闻思修,契入法性,则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哉!闻之一字,诚本经之大关键已。
  (2)厌小乘无力,不能救人魔难︰如来说咒,文殊往救,而阿难平昔同住诸小圣,曾不觉知(唯佛常知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明头数。诸小乘圣虽得六通,要须入定观察乃有所知,且其所知亦属有限),况能施拯?又阿难侍佛修小乘多年,欲漏依然未断,则小乘果亦非易成。与其修难成而无力之乘,曷若回心勤求乎无上菩提哉!此其所以厌小乘也。
  逮三卷末,阿难一悟真菩提心,便能发愿普度众生。又曰︰“自未得度先愿度人。”乃至曰︰“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传示末法,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绥覆护,成无上道”等;皆以反显才入大乘,便得救人之力用也。二卷文曰︰“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三卷文曰︰“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四卷文曰︰“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尚纡疑悔。”又曰︰“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又曰︰“汝才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又曰︰“示我会中诸蒙暗者,捐舍小乘。”又曰︰“哀悯会中缘觉、声闻。”乃至十卷文曰︰“声闻、缘觉,不成增进。”咸是照应此之一厌者也。
  取门亦二︰
  (1)求大果菩提︰此与厌小乘相翻也。三卷偈曰︰“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即是确立此一求也。二卷文曰︰“休得疲怠妙菩提路。”三卷文曰︰“由汝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今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四卷文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又曰︰“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又曰︰“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乃至九卷文曰︰“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皆是提醒此一求也。
  (2)恳初修方便︰此与恨徒闻相翻也。经中阿难屡请如来广示,文相甚着,不繁引。约而言之,初则未悟本菩提心令悟本菩提心,悟则不谬正因。次则未修真圆通门令修真圆通门,修则不滞本悟。次则未识妙庄严路令识妙庄严路,识则不生上慢。次则令知七趣生报,知则不昧因果,而谨洁正戒。次则令觉五阴魔境,觉则不落邪歧而速入圆明。至三卷终,是令阿难得菩提心。
  从四卷起,是令阿难入遍知海。云入遍知海者,令至成佛,得究竟无疑惑地;所谓初心菩萨,能尽知诸佛秘密藏也。复次菩提心者,涅槃妙心也;遍知海者,正法眼藏也。故阿难曰︰“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又曰︰“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此所以本经一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也。阿难实犹未涉修证,同夫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参遍善知识,普入佛法门;而普贤方且导归乎极乐,亦同宗门悟了还如未悟,故本经确是大心凡夫直趋佛果之乘也。对于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刚成个最初方便耳。
  [曷为答中顿答一经全义?] 复有标、酬二门。标,谓标阿难所未知,此又有二︰一者,众生无始妄想轮转,生死相续︰初卷所破“想相”,二卷所指“妄见”,三卷所斥“识心分别计度”,四卷所除“细惑妄想戏论”,中间重重拣择,乃至十卷“五阴妄想”,终乎“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末法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皆是依据此之一标者已。二者,众生本有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初卷所示“妙净明心”,二卷所显“妙真如性”,三卷阿难所获“本妙常心”,四卷如来所发“妙觉明性”,中间重重发明,乃至十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终乎知有涅槃,皆是开阐此之一标者也。
  酬,谓酬阿难今所请,此亦有二︰一者,酬其愿求无上菩提︰故令见华屋,选妙门,知圣位,信业报,识魔事,以护持此志不退也。二者,酬其欲恳最初方便︰故首提出“应当直心”。直心者,正念真如也,专修圆通也,决趋果海也,严持净戒也,永越邪歧也。故维摩诘曰︰“直心是道场。”而此章曰︰“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更重明之︰心,该六根及如来藏。言,该三业及陀罗尼。言直故心直,心直故言直。言是心之妙境,心是言之妙智,心是言之妙体,言是心之妙用。
  若论明悟,阿难心言直故,有计必陈,故得无计不摧,获菩提心,有疑必咨,故得无疑不决,入遍知海。若论修证,观音心言直故,一旋亡所,故得全超法界,合佛妙觉;一门圆照,故得顿发神用,满众生愿。此所谓十方婆伽梵,一乘修行路也。七趣生类,皆是心言曲故,妄造情想诸业,妄招升沈诸苦;五阴魔类,皆以心言曲故,妄取不实之境,妄地无间之狱。此所谓三界性颠倒,一切委曲相也。全经结归不恋三界,起讫相应,有旨矣哉!
  ◎附二︰〈楞严咒简介〉(编译组)
  楞严咒系载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的长咒。具云大佛顶陀罗尼,简称佛顶咒、首楞严咒、秘密神咒、楞严秘密咒,又作大佛顶真言、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陀罗尼、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旨在宣说大佛顶如来内证的功德。宋‧子璇《楞严经义疏注经》卷十三云(大正39‧919b)︰
  “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诸难。至四百十九云跢侄他,此云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唵字去,方是正咒,如前云六时行道诵咒,每一时诵一百八遍,即正诵此心咒耳。如或通诵,更为尽善。”
  依《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十方如来咸以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能拔济群苦,转大法轮;而众生若能诵持此咒诅,则水火、一切咒诅、魇蛊毒药等悉皆不能加害,并可获诸功德果报,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旧业陈债来相恼害,若有求福报速得圆满,求长命者等皆得满愿。
  相传自唐‧大通神秀之后,禅院为祈祷安居期间平安无事而读诵此咒,至禅僧真歇清了之后,尤相沿成习。依《莹山清规》所记,在楞严会、涅槃会、灌佛会、成道会等法会之中,均读诵此咒。此外,此陀罗尼古来亦曾被刻成经幢,如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邑东面东部洞、黄海道海州郡泳东面清风里,皆有大佛顶陀罗尼幢。又,大唐青龙寺内供有昙贞所建不空音译的大佛顶陀罗尼碑。
  本咒的异译有三本,皆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即︰(1)唐‧不空译《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一卷。(2)元‧沙啰巴译《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一卷。(3)元‧真智等译《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一卷;另有藏译本,内容大致与真智译相同。至于《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大藏全咒》第三套第一卷所收者,乃以《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所载之陀罗尼为主,而以藏译本对照校订,补其缺佚所成。
  日本学者参内龙雄在其所撰《真言陀罗尼》书中,曾载有对此咒的解说及梵文罗马字拚音。值得研习此咒者参阅。
  [参考资料] 太虚《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陈健民《如来密因修证了义首楞严三摩地观法》;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P. Demieville着‧耿升译《吐蕃僧诤记》;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