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檀特山(梵Daṇḍaka)
依据佛陀本生故事的传说,佛陀前世为须大拏太子时修苦行时所住的山即为檀特山。此山之名汉译又作檀陀柯山、檀拏迦山、弹宅迦山、檀陀山、善特山、大泽山。一称弹多落迦山(Daṇḍa-loka)、单多啰迦山,意译阴山、治罚山。《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云(大正51‧881b)︰
“跋虏沙城东北二十余里至弹多落迦山,岭上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苏达拏太子于此栖隐。其侧不远有窣堵波,太子于此以男女施婆罗门,婆罗门捶其男女流血染地,今诸草木犹带绛色。岩间石室,太子及妃习定之处,谷中林树垂条若帷,并是太子昔所游止。其侧不远有一石庐,即古仙人之所居也。”
关于此山的位置,《太子须大拏经》谓檀特山去叶波国六千余里,《洛阳伽蓝记》卷五谓乌场国王城西南五百里有善特山,《大唐西域记》谓此山位在跋虏沙城东北二十余里,由此可知此山系在北印度犍驮罗地方。康宁罕(A. Cunningham)认为,《西域记》的跋虏沙城应是距布色羯逻伐底(Puṣkarāvati,今之Chārsadda)东北约四十哩的帕罗德利(Palodheri),其东北东三四哩丘陵上的窟洞即相当于太子栖隐的石室。又,华特斯(T.Watters)认为檀特山应在罕无人烟之处,《西域记》的二十里应解为二千里。
此外,巴利《毗输安呾罗王子本生》(Vessantara-jātaka)及《所行藏》(Cariyāpiṭaka)中亦有同样故事,但其地名为Vaṅka-pabbata;又,《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四单称苦行林,亦无“檀特山”之名。此外,《景德传灯录》卷一尝谓悉达多太子曾逾城而入檀特山中,此说不确。此种误传,当系将历史上之悉达多与传说中之须大拏混为一谈所致。
[参考资料] 《六度集经》卷二;《翻译名义集》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唯识二十论》;《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翻梵语》卷九;《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末);A. Cunningham《AncientGeography of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