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次第三观
指天台宗所判之化法四教中,别教所立的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谛观等三种观法。又称别相三观、隔历三观。为隔历次第而修空、假、中三观,故云次第三观。此与天台圆教的一心三观(又称不次第三观、圆融三观)有异。
兹将此三观分述如次︰
(1)从假入空观︰略称空观,又名二谛观。即破生死假之虚妄俗谛,而入二空审实真谛之理的观法。智顗《观经疏》卷上释云,“假”为虚妄俗谛,“空”为审实真谛。“假”是入“空”之诠,故欲去俗归真,须先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故言二谛观。若修此观法,能断三惑中的见思惑,能得三智中的一切智。所修之阶位相当于别教的十住位。
(2)从空入假观︰略称假观,又名平等观。即不止于真谛的空理,更进而建立“假”之俗谛差别的观法。《观经疏》卷上释云,若住于空,则与二乘无异,不成就佛法,不利益众生。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犹如知病而识药,应依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系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观。若修此观法,能断三惑中的尘沙惑,能得三智中的道种智。所修之阶位相当于别教的十行位。
(3)中道第一义谛观︰略称中道第一义观、中道观、中观。即以空、假二观为方便,双照真俗二道的观法。《观经疏》卷上云(大正37‧187c)︰“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初观用空,次观用假,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谛。”《观经疏妙宗钞》卷二释其文义云,观空生死、空涅槃,则见思、尘沙二惑忘尽,心无偏着,故得为双遮方便。复因次第用于二观,观其二谛,故得为双照方便。由于方便立,圆观可修。在十向中,即以所显中道佛性而为能观中道之观。谛观不二,惑智一如,三观圆融是无作行,故自然入萨婆若。修此观法能断三惑中的无明惑,得三智中的一切种智。其所修之阶位相当于别教的初地(即十回向位)。
然阐述次第三观之相时,不可不分其所修之傍正。如《法华经玄义》卷三(上)云(大正33‧709c)︰“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十行正修假,傍修中。十回向始正修中。”盖于十住位正修空,乃为先破界内之著有,故修空观非为取证,是为远离我法二执;又为诸有情分别药病,故亦傍修假观;虽次第修空假,但因初心信中道,期望至果能破无明,故亦傍修中道。所以次第三观未必于三贤位各别单修。而天台宗将三观分为“次第”与“不次第”二种,即是以别教次第三观之隔历不相融,彰显圆教不次第三观之圆融实相。
[参考资料]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观音玄义》卷下;《四教义》卷一、卷五;《法华经玄义》卷四(下);《四念处》卷三;《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本);《天台四教仪集解》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