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欢喜丸(梵mahotikā)
又作欢喜团。指以酥、面、蜜、姜等调和制成之食物。系古代印度人食物之一。《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九(大正12‧595c)︰“酥、面、蜜、姜、胡椒、荜茇、蒲萄、胡桃、石榴、桵子,如是和合,名欢喜丸。”《大日经疏》卷七(大正39‧658c)︰“欢喜丸应以苏煮诸饼,糅以众味及三种辛药等,令种种庄严。”又,《十诵律》卷三十一中,曾举出胡麻欢喜丸、石蜜欢喜丸、蜜欢喜丸等。
在密教中,也以欢喜丸(团)供养曼荼罗诸尊,并以之为欢喜天之供物。如《大使咒法经》所载,以苏油作欢喜团及萝卜等果,盛于铜器中,供养毗那夜迦。又,以欢喜团、萝卜、酒三者表示贪、瞋、痴三毒烦恼,用此三物供养,则具有转三毒之义。此外,在日本,称欢喜丸为“团喜”或“御团”,并谓信徒若于供养后食之,则诸病可愈,诸愿亦可成就云云。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九十三;《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百喻经》卷三〈五百欢喜丸喻〉。